工艺玩具
扬州漆器的文化与工艺——从国礼《锦绣万年春》点螺台屏说起
2024-02-01 16:43  浏览:17

扬州漆器的文化与工艺

——从国礼《锦绣万年春》点螺台屏说起

《锦绣万年春》点螺台屏成为国礼

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锦绣万年春》台屏作为点螺工艺恢复后首批制作的作品,惊艳亮相。这样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给前来观展的邓颖超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9年,邓颖超访问朝鲜,选用了扬州点螺工艺制作的《锦绣万年春》台屏作为国礼赠送给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同学们,你们知道《锦绣万年春》台屏为什么会作为国礼赠送吗?

该台屏高42厘米、宽47厘米。作品画面上的松树葱茏蓊郁,孔雀亭亭玉立,青松翠羽相映生辉,雪青色的紫藤朵朵盛开,洋溢着一片盎然春意。数百个松球由近万根松针组成,8000多根翠绿的羽丝组成孔雀蓬松的尾羽,每根翎眼不仅套用了黄、橙、绿三色螺片,还巧妙地镶嵌了闪闪发光的纯金片。

正是因为作品中象征着和平、友好、繁荣的寓意,《锦绣万年春》台屏才有幸作为国礼赠送。

点螺工艺的前世今生

中国漆之为用,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而我们扬州的漆器据考证最早起源于战国,兴旺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厚重与典雅并存。

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时,携带的物品中就有漆盒、漆盘等10多种漆器。曾经摆放在人民大会堂的雕漆嵌玉大挂屏《和平颂》、南京博物院内的龙椅,无一不体现出扬州漆器的地位和分量。

扬州漆器以螺钿镶嵌为主要特色,点螺工艺作为螺钿镶嵌的一类,据考最早出现于元代,时称“软螺钿”。该工艺大成于明代著名的漆艺大师江千里,时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的说法。

清初名士刘应宾曾作诗赞曰:“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俱美真通泰,假寐仍期到梦乡。”后人也多以“螺钿妆成翡翠光”来赞叹螺钿工艺的色彩之美。江千里一生创作了多件软螺钿漆器,现藏于全国多家博物馆。

然而到了晚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手工艺人的流离失所,软螺钿工艺失传了,而这一失传就是近200年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扬州漆器厂开始着手恢复点螺工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曾经主持恢复的南林余老厂长仍然记忆犹新。

1972年,在扬州漆器研究所工作的南林余和吕永林等人提出要恢复这个工艺。在南林余的主持下,厂里专门成立了试制小组,一方面对已有资料进行研究,一方面参照故宫博物院的漆器实物进行研究。小组通过种种试验,最终采用最传统的手工打磨法制作成功,薄薄的、色彩亮丽的螺钿片终于显现出来。

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破,再经过后期对髹漆打磨等技法的逐一攻关,1977年初,终于成功仿制出明末的“二龙抢珠盘”漆器,软螺钿工艺正式向世人展示出其绚丽的姿彩。

在仿制成功的基础上,试制小组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于1977年底制成了第一批作品,共15件(其中6件为复制、9件为新创)。

这些产品在1978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一炮打响。为了宣传扬州新恢复的软螺钿,并与现有的螺钿镶嵌相区别,当时有人提出,将新工艺命名为点螺,即用针尖点嵌的技艺。“螺”指材料,非常符合该工艺制作的特点,得到了普遍认同。

在近年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评比中,扬州送展的多件点螺作品获得了多项大奖,为古城扬州赢得了荣誉。

点螺工艺的艺术之精妙令人惊叹

点螺工艺,“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即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填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

人们常赞叹微雕大师们技艺超绝,但点螺技师的精细制作与之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将六七百丝厚的螺贝磨成仅有三四丝厚的薄片(相当于人发直径的二分之一),然后挑选色彩纯净而富有变化的螺片。

用几十种特制的专用工具切成各种薄片,这些薄如蝉翼、细若秋毫、小如针尖的点、丝、片,哪怕是微微的一丝风,也会将它吹掉,所以在乌黑发亮的漆坯上,点嵌这样的一点点、一丝丝、一片片必须全神贯注,一气呵成。

螺钿磨薄需要功夫,切成薄片需要功夫,而把这么薄的螺钿片嵌好后,还需要髹漆磨显则更需功夫。力道轻了,图案色彩透不出来;力道重了,螺钿也就磨没了。整个过程全部是依靠手上的力度,依靠的是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由于材料难得、制作要求较高,点螺工艺与扬州其他漆工艺相比,较少出现大件作品,而多以中小件礼品的形式出现,尤其是和漆砂砚、楠木雕的结合,更是创造出将扬州工艺三绝”融为一体的佳作,成为扬州漆器工艺中的代表性工艺品类。

自笔者接触点螺工艺以来,每每会陶醉于其美妙的艺术世界,为此还曾作过一首打油诗,以表达自己对点螺工艺精品的喜爱之情。诗曰:“传统工艺保密技,扬州独有点螺工。取材天然出深海,点嵌妆成翡翠容。全凭手工巧打磨,制作精良耀苍穹。千古奇技扬天下,传世佳作万人颂。”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如此精妙艺术特色的扬州点螺工艺,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工艺小链接:

彩绘工艺,是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之一。扬州在秦汉时期就已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和较大的生产规模。漆器彩绘是指采用生漆制成的半透明漆,加入某种颜料,按画面及工艺要求描绘于已髹漆完成后的器物上。一般是在黑漆上描绘红、赭、灰绿色漆,也有少量在红漆底上描绘黑色漆的,色泽光亮,不易脱落。鼎、盒、钟、钫、盆、盘、案、耳环等漆器上的花纹大多是漆绘,可反映古今不同时代的画面,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艺术特色。

镶嵌工坊:

说到蛋,我们是一点都不会感到陌生。利用蛋壳作为漆器镶嵌纹样,或全面嵌成底纹,这样的蛋壳镶嵌画面,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选用废弃的鸡、鸭蛋壳,放入清水盆内浸泡,然后把蛋壳内壁上的薄膜剥除,清洗干净。

(2)用生漆(或粘贴剂)厚涂在小块的蛋壳内面,贴在漆板上。将蛋壳压平,形成碎纹,碎蛋壳块之间的距离要均匀。

(3)待蛋壳粘漆(或粘贴剂)充分干燥固化后,切除雕出纹样外轮廓线。

(4)再全面刷涂黑漆或彩色漆做底。

(5)在蛋壳纹样以外 ( 低一层 ) 的地方全面刷涂黑漆或彩色漆,洒上漆粉末等。

(6)等漆粉末干后,用细的旧水砂纸打磨平顺,打磨后显出蛋壳花纹。

(7)最后,按推光工序,推出光亮即成。

扬州市梅岭中学  蔡强生

扬州运河文都发展有限公司  孙卫华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