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玩具
楚墓出土的竹编制品,可以看出楚国竹编工艺具有如下特性.
2024-02-05 06:58  浏览:14

楚国竹编工艺特性

分析楚墓出土的竹编制品,可以看出楚国竹编工艺具有如下特性。

2.1 选材合理、功能实用

人类的造物史也是一部材料史。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生产,不断寻找、对比、确定合适的物质材料,淘汰不合时宜的材料,用于竹编的竹材一般选用多年生的慈竹(Bambusa emeiensis)、青皮竹(B. textilis)、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竹种。楚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气候温和、竹子分布广且品种多,为楚国竹编工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楚人把砍伐来的青竹,通过自然风干或是烘烤促其水分蒸腾以满足破蔑的要求,匠人们充分利用竹材的特性,选取不同的部位进行加工。楚国竹编的器物品种繁多,主要有日常用的席、帘、扇、箱、筐、篓等用具,囊括当时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有供观赏的工艺品,如花瓶、人偶及其他动物形象,这些竹编器物大都制作精良、工艺考究。例如江陵太晖观50号墓出土的2件竹笥,用细蔑编织成人字形纹,周边用宽竹片加固,口沿的四边还各用2根藤条穿缠缚紧,这2件竹笥里都盛有半笥花椒籽,竹笥套合后,还用丝帛带在笥外缠缚一道,并在中间打结;竹笥长30 cm、宽12 cm、高10 cm(湖北省博物馆等,1977)。

楚国编织所用材料除了竹材,也有藤条、芦苇,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了1张苇席,采用芦苇作为编织材料,编织工艺同样精美,可见楚国的编织选材相当广泛。总体来说,楚国编织器物种类主要以生产生活日常用品为主,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竹材处理方法和兼用其他藤条、芦苇、麻绳等材料,充分体现了楚人以实用为主的朴素造物意识。

2.2 编织技艺高超、图案丰富

楚国竹编织技艺高超,编织技法娴熟。从竹篾的破劈技艺来看,厚度轻薄,宽窄均匀,从江陵沙冢1号墓出土的1件彩漆竹席,蔑片宽仅2.5 mm,厚度约0.5 mm,如此的破劈技法和厚薄加工工艺,为竹席和其他平面的精美编织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楚国竹编织技法娴熟、手法多样,仅从出土文物看,楚国编织手法有经纬蔑垂直、斜交密实编织,也有经纬蔑绕骨架稀疏编织,有围绕一个中心向周边发散的圆形编织的,也有经纬蔑由于稀疏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空花型编织方法。从编织技法看,主要有斜纹编织法、长方形纹编织法、盘绕编织法3种,其中斜纹编织法又细分为人字纹编织法、多角形空花编织法、方格十字形编织法、矩纹编织法、条带式编织法等5种,如图5、图6、图7。

图5 竹席局部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1985)
Fig.5 Part of bamboo mat

图6 竹笥局部(盖顶侧面)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1985)
Fig.6 Part of bamboo box (side of lid)

图7 竹笥局部(盖顶内层)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1985)
Fig.7 Part of bamboo box (inner layer of lid)

楚国竹编纹样丰富,和髹漆技艺结合紧密。编织图案有人字纹、回形纹、六边形、八边形、菱形等图样,以人字纹为最多,这些编织纹样技术娴熟,图案优美,伴随着楚国的髹漆技艺发展,在诸如回形纹上加以髹漆技艺,则使得楚国编织图案更加丰富绚丽。例如,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竹笥图案丰富,编织技巧高超,形制上分就有3种类型,它们的尺寸、编织样式各不相同,如图8。其中1件彩漆竹笥,由2层蔑片编织成,外层的蔑片细而薄,宽仅1 mm,蔑片分别涂红、黑漆,并编织成优美的矩形图案,内层的蔑片较宽且厚,没有涂漆,编织成人字形纹图案;为使竹笥更为牢固,还在竹笥的周边内外用两周宽竹片夹住,并以藤条穿缠加固,盖上与外底也有横三竖二的宽竹片加固;竹笥长49.5 cm、宽43 cm(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1966)。

图8 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的3类竹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
Fig.8 Three kinds of bamboo boxes unearthed from No.1 Chu Tomb in Wangshan,Jiangling

楚国的编织技艺和精湛的丝织品工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已经发掘出土的江陵县马山1号楚墓中的陪葬品种类丰富、款式多样,有绢、绨、纱、锦、绦、绮、罗、组等种类,形制为绵袍、单衣、夹衣、单裙、帽、衾、枕套等,种类之众多,工艺之精美实属罕见。从已出土的楚国丝织品文物来看,丝织工艺在楚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平织、斜织、立体织、混合织等工艺炉火纯青。丝织工艺和编织工艺技法相近,手法相通,竹篾比蚕丝粗且容易获得,编织技艺更加容易掌握,材料的特性使得竹编织能够反复拆装、推敲琢磨,甚至成为了丝织工艺的原始模型,竹编和丝织品应该是相互学习、彼此促进。

2.3 编织造型多样、不拘一格

楚国竹编织制品造型多样、不拘一格,既能编织形成平铺状用品,又善于构建立体造型,围合成三维空间的竹用具。从已出土文物看,楚国竹编既有诸如平面的席、帘、扇等平面形式,又有筐、篓、篮、箱等立体空间围合形式,还有诸如扫帚、仗、棍类的长条形造物样式,多样的竹编造型,可以满足楚人各方面的生活需求。

楚国竹编用具品类繁多,造型多样,即便是相同用途的竹编织器具,也同样如此。竹笥是古时候用来盛放书籍或衣服的器具,类似于现在的竹编簸箕或者竹编箱子,部分有盖封闭,目前考古发现的竹笥达一百多件,是古人重要的竹编生活用具。从形态上看,竹笥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3种,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了8件方形竹笥,江陵拍马山39号墓出土的2件,马山砖厂1号墓出土的1件和湘乡牛形山2号墓出土的1件是圆形外,其他出土的均为长方形竹笥。这些竹笥造型方式多样,说明楚人对竹材的特性掌握已十分娴熟,能够把竹材加工成需要的厚度,进行面状或者立体的编织,形成不同的造型,构建形式各异的空间,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这些造型多样的竹器或竹编器物,装饰了楚人的家园,丰富了楚人的心灵世界。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