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矿产
《矿产地质调查新方法作业参考书》出版
2024-02-07 10:52  浏览:19
图书简介

01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篇为构造-蚀变填图野外作业参考;中篇为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重点介绍编制21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样图的经验;下篇为重点调查区找矿预测及典型矿床研究。总体上为《GB/T 3908-2020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新颁规范标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DD2019-02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作业施工的辅助性参考材料,旨在以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指导,汇总一些近年来野外数据采集、资料整理与图件编制等新方法,为上述规范标准和工作细则的实施提供一些具体操作性工作内容,供矿产地质调查野外一线人员及相关研究者参考。

前  言

02

《矿产地质调查新方法作业参考书》总体上是《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各论)(叶天竺等,2014,2017)配套的操作性说明材料。

根据目前地质调查总体需求,“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将在广泛征集意见、工作细则编制及图幅试点基础上,逐渐修改完善,形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DD2019-02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乃至行业性标准,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同时,以《GB/T 3908-2020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为代表的新一轮规范标准也已相继颁布执行。为此特编撰本辅助性参考材料,旨在以成矿地质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指导,汇总一些近年来野外数据采集、资料整理与图件编制等新方法,为上述标准和相关工作细则的实施提供一些具体操作性工作内容,供矿产地质调查野外一线人员及相关研究者参考。

1.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2016年上半年启动“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配套的三大岩类和构造方面的工作细则编制工作。“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关于“开展构造专项调查、填编构造地质图”的要求是“重点调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褶皱、断裂构造和韧性剪切带等成矿结构面特征及含矿性,分析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这是编制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的依据。

构造专项调查/填编图工作是1:50000矿产地质调查的重要工作内容,是研究成矿规律、圈定找矿靶区和潜力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工作。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调查的显著区别在于调查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成矿信息,切实解决成矿条件、成矿作用及找矿标志等问题。其调查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野外调查注重采集众多与成矿作用特征及找矿预测标志有关的非正式填图单元(在数字填图中为非结构化图幅PRB字典内容),并在不同比例尺的各类地质图面上大量标注;②可综合采用一系列物化探测量、探矿工程如槽(坑)探及钻探等工作手段获取矿化信息;③调查区内一般有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矿床(点)及1:2000~1:25000等大比例尺的矿区(田)填图资料,部分矿区(田)已完成了具有区域立典性的矿产勘查及详细的典型矿床专题研究工作,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填图单元,可供剖面测制及非正式填图单元选择参考,其中前期各类矿区(田)的矿产勘查资料是开展矿产调查预研究的重要工作素材。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地质填图包括岩性构造专项填图、构造专项填图和蚀变矿化专项填图,其中构造专项填图可以结合岩性构造专项填图工作一并进行,即在岩性构造专项填图基础上完成补课性质的专项调查内容,也可与蚀变矿化专项填图合并开展构造-蚀变填图,但必须作为独立的工作内容,提交研究成果。其工作重点是研究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成岩成矿构造。根据实际需要包括1:50000比例尺、重点工作区大比例尺和典型矿床(田)等构造专项调查三部分内容。

与基础地质调查或传统的矿田构造相比,本工作细则着重强调在(分划性)成矿构造工作基础上,在开展野外填图过程中,应系统采集成矿结构面尤其是原生成矿结构面及物理化学成矿结构面等相关信息。

2.构造-蚀变填图野外作业参考

岩性(相)-构造-蚀变矿化调查及填图(以下均简称“构造-蚀变填图”)及构造-流体-成矿研究工作,是以矿田构造及成矿系统(翟裕生等,1993,2010)、成矿系列(陈毓川等,1989)、勘查区(成矿地质体)(叶天竺等,2014)、地质力学(李四光,1973)、幔源烃碱交代成矿(杜乐天,1996)、构造物理化学(吕古贤等,1999)等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在各类与热液相关的矿床中,通过地质调查与填图等工作手段,了解各类别和期次的成矿结构面及相关蚀变矿化产出特征,结合具有成因联系的不同样式矿体的时空结构及矿(热/水)源区统计分析,总结成矿流体在迁聚末端空间区段的构造破裂-流体运移-矿质沉淀机理,推断深部隐伏成矿地质体位置及主要矿体赋存空间,为矿产预测及勘查部署提供依据。

构造-蚀变填图目的是用地质填图方法,综合相关岩性、构造、蚀变、矿化及地貌等找矿及矿化标志,勾连出一组具强弱程度不同的构造-蚀变等级界线,推断矿化中心及可能的深部热源体,并与物化探工作所圈定的异常等值线套合,为矿产预测及勘查工作中钻探验证的孔位部署提供依据。

本书的构造-蚀变研究思路最早可远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金矿化时空结构及构造-流体-成矿,特别是流体包裹体迹线研究(韦昌山等,1996a,1996b)。构造-蚀变填图方法是200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危机矿山专项广西德保铜矿矿产预测工作时,为了评估矿区找矿远景及布设验证钻孔所需,在路线调查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随后在广西佛子冲铅锌矿矿产预测工作区的控矿背斜西翼,沿着勘探线穿插填图,初步勾连出构造-蚀变分区,并与同期完成的物探异常套合,为矿产预测及后续接替资源勘查验证钻孔部署提供重要依据。同年,由武汉(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现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前期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刘山岩等块状硫化物矿床变形改造及铜有序富集机理研究”(49802009,1999~2002年)宏、微观尺度构造-流体-成矿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所承担的危机矿山专项河南桐柏县大河铜矿矿产预测项目也开展了构造-蚀变调查。上述3个矿产预测项目均经构造-蚀变调查/填图圈出分区,结合矿体空间几何学等专题研究,与同期实施的物探异常套合,分别布设验证了4个钻孔,均钻到了工业矿体,总体表明该方法不仅在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有效,而且在海底火山喷流型块状硫化物矿床(VMS)也具重要指导意义。随后,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和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联合组队分别在广西拉么矽卡岩型铅锌矿区、广西苍梧社垌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区、广东大宝山斑岩-矽卡岩型钼铜多金属矿区及其外围碳酸盐岩分布的白面山预测区、广西象州重晶石铅锌矿(MVT)区、广西五圩锑矿区等地,开展构造-蚀变调查或填图,均圈出与矿(化)体相吻合的构造-蚀变分区,同时对广西武宣盘龙铅锌矿(MVT)、大瑶山石英脉型金矿、贵港龙头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和湖南香花岭高温热液-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山东玲珑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等矿区开展构造-蚀变调查,也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各类热液有关的矿床。

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及财政厅设置省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综合研究项目“广西西大明山地区构造-蚀变调查方法总结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大队、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重点进行碎屑岩地区岩浆热液型铅锌金银钨铋多金属矿的构造-蚀变填图方法总结与具体实施,开展区域填图试点与推广应用。经过野外1:50000比例尺311余平方千米填图扫面,由路线调查中所识别的硅化带进行追索,新发现铅锌矿化点3处,经异常查证、钻探验证后探求了预测资源量。总体表明构造-蚀变填图方法适用于1:50000以上面积性工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3.重点调查区及典型矿床研究

一般而言,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4个阶段,大体上又可概略划分为初期的找矿预测和中后期的矿产评价两大(亚)阶段,而决定找矿工作成败的基本前提和关键环节往往是找矿预测,但以往勘查规范或专题研究的专著论文等对此论述不多,或者寥寥几语,涉及此方面可操作性的示范内容总体也相对较少。

本书下篇主要是对《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叶天竺等,2014)第六章“勘查区找矿预测基本方法”和后续相关总结(薛建玲等,2018)作进一步补充,试图对相关矿种固体矿产勘查规范中“勘查区地质”和“地质研究程度”的内容作具体细化阐明和拓展表述,是详查或勘探阶段所要求开展“建立矿床地质模型”等综合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侧重于“模型构建”的前期研究、模型构建过程及模型应用等工作流程。

本书下篇内容是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地质勘查及综合研究的技术方法、运行流程和工作经验,其编写的基础素材源自以下各时期陆续汇编的内部资料:①《矿产预测技术要求参考》(2007.3);②《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项目技术要求》(2008.9);③《典型矿床研究方法参考手册》(2009.6);④《典型矿床数据模型数据项主表和下属词》(2009.12);⑤《典型矿床编图说明》(2010.11);⑥《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项目数据资料汇总、质量监控、成果总结验收2011年工作手册》(2011.3);⑦《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有关技术要求汇编》(2012.11);⑧《主要类型矿床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说明及补充要求》(2013.11);⑨《勘查区找矿预测技术要求》(2015.2),等等。在统稿过程中,对原书稿中近30个附录,以及与薛建玲等(2018)重叠的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精减,仅保留数据资料汇总的部分相关内容。

综上,本书所汇编的各类矿产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相关技术方法,已在多个矿种不同类型的各类矿产调查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以检验与提炼,可供非煤固体矿产勘查区找矿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借鉴参考,希望能在矿产地质调查图幅试点、专题研究总结和野外一线地质人员反馈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补充修改及完善,这将对相关找矿预测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工作的拓展,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本书汇编材料为集体成果,叶天竺自始至终主导汇编思路、厘定提纲框架和统审了全稿,王保良、黄崇轲、刘士毅、任丰寿、严铁雄、杨文智、郑大瑜、余中平、朱裕生等参与稿件结构策划,于海峰、严光生、陈仁义、侯春堂、薛迎喜、龙宝林、徐静、吕志成、舒斌、赵财胜、张生辉、蔺志永等负责组织各阶段稿件拟编与统审落实,危机矿山专项监审专家张翼飞、宋小文、陈尔瑧、王福同、李宏基、王永基、黄懋鸿、伍光宇、蒋中和、罗德宣、姚敬堂等提供了预测范例及勘查思路总结,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项目负责人姚书振、张德会、倪培、秦克章、范宏瑞、曾庆栋、刘建明、黄智龙、蒋少涌、李胜荣、杜杨松、胡建中、张均、赵永鑫、陈衍景、郝立波、孙丰月、韩润生、牛树银、叶会寿、王登红、陈郑辉、聂风军、陈正乐、江万、路远发、卿敏、赖健清、冯孝良、蔡明海等参与原稿部分附录的拟编及修改,邓晋福、张德全、赵一鸣、李华芹、王瑞江、毛景文、侯增谦、吕古贤等指导了原稿部分附录的拟编。危机矿山专项技术指导专家陈毓川院士、常印佛院士、翟裕生院士、赵鹏大院士、裴荣富院士、汤中立院士等对找矿预测技术理论及勘查方法进行了全程指导,特别是常印佛院士百忙中抽空来信指导找矿预测过程的原始资料采集及数据处理工作。此外,余中平教授级高工无私地提供《矿产与勘查手册》手稿以翻阅参考,王永基教授级高工提供了“勘查工程学”的系统构思材料等,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参与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起草的单位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昆明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起草的主要人员有:韦昌山、叶天竺、姚书振、陈正乐、韩润生、杨兴科、方维萱、陈柏林、张达、许德如、郭涛、蔡明海、汪劲草、陈宣华、刘文灿、吕古贤、胡宝群、乐兴文、江万、刘建民、邢树文、张生辉、蔺志永、舒斌、庞振山、吕志成、于晓飞、蔡锦辉、申玉科、肖昌浩、王永、韩凤彬、王晓虎。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于2016年上半年启动的三大岩类和构造方面的工作细则编制工作,以及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的矿产地质调查图幅试点工作,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借鉴参考资料和野外一线基础素材。参与上述工作的主要人员有:邢树文、薛迎喜、龙宝林、张作衡、张生辉、吕志成、蔺志永、庞振山、于晓飞、周琦、李光明、邢光福、刘正宏、武国忠、李永胜、韦昌山等,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和野外地质调查单位的专家及野外一线地质人员。

前期参与本书下篇汇编工作的主要人员有:韦昌山、庞振山、耿林、薛建玲、王玉往、颜廷杰、程志中、蔡锦辉、祝新友、于晓飞、张志辉、甄世民、肖昌浩、李永胜、贾儒雅、袁慧香、陶文等。参与原稿附录资料收集与图表完善的研究生有宋扬、姚磊、张少琴、潘烨、陆叶、张燕挥、张钊、邓龙林、权立诚、田杰鹏、王新彦、付芬、郭贵娟、苏晓凯等。

参与附图编制的主要人员有:韦昌山、蔡锦辉、农强、吴付新、陆干强、胡鑫垚、王建辉、王新宇、肖昌浩、罗桥花、郭涛、李扬、权立诚、田杰鹏、吴海枝、李开文、谢才富、路远发、朱国器、徐遂勤、郑常云、申玉科、王学琨、韩凤彬、王晓虎、王永。负责附图审核的主要人员有:黄宏伟、蔡明海、蔡锦辉、范森葵、陈春文、陈正乐、吕古贤、韩润生、郭涛、江万、乐兴文、罗寿文、陈柏林、潘家永、韦昌山。本书附图和插图的GIS图件缩绘及修改由北京长地好友制图技术中心和北京星图地信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其余图件清绘由杨维波等完成。

参与广西西大明山地区构造-蚀变填图扫面及调查研究的主要人员有:陆干强、胡鑫垚、蔡锦辉、肖昌浩、申玉科、熊琦、田杰鹏、张亮、罗薇、黄恒、向磊、李扬、苏晓凯、毛承安、方富生、黄海克、赵晖、权立诚、乐兴文、龙明周、赖润宁、韦昌山。

此外,本书也是2019年启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一级项目下设的“右江成矿带锡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与找矿预测”(编号:DD20190161)和“矿集区矿产调查及深部找矿预测”(编号:DD20190570)等二级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同时也是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项目“构造体系与成矿作用耦合-以中国东部地区为例”(JYYWF20180602)和“中国矿产地质志矿种与区域成矿规律重大问题创新研究”(JYYWF20183702)的中期研究成果。

由于时间、精力、工作经验及业务水平等所限,加之涉及的内容众多、对各学科领域情况了解程度不同、转引文献资料不全及汇编经历时间较长等,相关汇编材料可能尚缺乏周全考虑与详细推敲,加工提炼水平也亟待提升,不少术语亦需规范统一,恳请有关专家广泛审阅全书,提出宝贵意见,供补充修改完善后推广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尽可能将文图的作者或文献资料出处标示,但由于各类专著期刊特别是网络上资料的格式及来源标注不统一,不少文字图表相互引用,导致很多文图资料原始来源无法查明,对于尚未标明文献出处的内容,在此也恳请相关的文献作者及知情者鉴谅并通过各种渠道转告以便于及时标注。

本书编纂成稿后,特邀请本创新研究团队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审阅,他们提出了大量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特向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和相关人员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目  录

03

版本信息及订购

04

版  次:2021年5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21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价:300.00元

书  号:ISBN 9787116125384

如需购买,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