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最喜爱的品牌,我会选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在我心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已不仅仅是售卖什么产品,而是一种状态的象征。
一、伯克希尔·哈撒韦走过近百年历程,经历数轮牛熊,业绩出色,内涵日臻完美;
二、理念是一方面,通过工作,它展现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因此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被情绪和短视辖制;
三、伯克希尔·哈撒韦所秉持的美好品格,让它深得客户信任,被客户视为家人,成为客户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这个世界不只有苹果、LV、比亚迪。再微小的个体,也有属于自己的品牌。
品牌是什么?简单而言,品牌就是大环境对个体的一种普遍性认知。每个人都在有意或者无形地塑造自己的品牌,它决定着公司是否愿意录用、银行是否愿意当贷款、是否能谈到个好对象。
对公司而言,品牌尤为重要。优秀的品牌,能引导客户为旗下产品买单,能获取高溢价的丰利,通过不断灌输理念和价值观,让客户对其产生依赖性。
品牌的影响力具有惯性。即使一段时间不做推广,客户还是会凭着记忆去购买产品。产品若迭代升级,与时俱进适配客户的需求,就能更加固与客户的连接,缔造根深蒂固的品牌号召力。
现代社会,一件产品递送到客户手里,一定是品牌在里面起作用。
例如买鸡蛋,有的鸡蛋没有任何标识,有的鸡蛋身上印着一个紫色logo,整齐干净地摆在台面上,再配一副溏心游动的宣传图,价格也比“散装部队”贵一点,那么哪怕这些是做出来的样式,也增加了它的信任感和吸引力,将“美味”、“新鲜”、“放心”的概念植入客户的大脑,销量必然更容易出彩,虽然客户完全不清楚那家公司是什么来头。
这就是品牌为产品所注入的内涵。没有内涵的产品,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活着却无趣。
产品在诞生的过程中就被每一道工序赋予着内涵,但这个过程是散乱的、碎片的。品牌的核心任务,不是创造内涵,而是去粗取精,提炼内涵,将其拔高到新的意境,匹配客户的价值观和喜好。
一旦客户产生认同,雪球就滚起来了。只要正确发力,就会越滚越大。
在品牌工作的金字塔中,定义内涵和调性是其顶端,中间是不同宣传形式的规划/策划,下方则是具体的执行。
品牌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客户为什么要和我的产品建立连接?
客户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你究竟能为我带来什么?
这时候品牌就需要在客户的耐心耗尽前讲清楚:我做了这些,为你带来了物超所值的产品/服务。
我为什么这么做?我为什么能做成?你能得到什么?
品牌可以通过向客户展示数据,介绍具体的举措,描述自己的理念,让客户明白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促进这一切现状的源泉来自哪里。
数据→事实
举措→归因
理念→根源
万变不离其中,每一次品牌露出都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成为贴近和俘获客户的机会。
品牌的打造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有可能长达数年,而倾覆却只需要几个小时。
我目前所在的公司,诚实地说,在出现兑付危机之前,品牌做得相当成功。
提及本司,老客户的直观感受则往往是“积极稳健”,传统业务优势突出,同时大力寻求多元化,海外业务更是有声有色,眼看着就要将行业头牌挑落马下。
许多员工认为管理层远见卓识,资管团队足够专业,善于挖掘稀缺机会,服务体系具备强大柔性,因此也投了不少真金白银。
形成这种印象,品牌功不可没。品牌其实一直在“提炼→ 包装→宣导”,把每一次业务动作,都化成一套有理有据的说法,赢取了客户的信任。
及至产品“跌落神坛”,品牌瞬间倾覆,竟然成了许多人口中“虚伪”、“欺诈”、“罪恶”的代名词,令人不胜唏嘘。产品与品牌,实在是公司发展的一体两面,要么相互成就,要么共同沉沦。
每一家公司的实控人,都应该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品牌,并把这种珍惜落实到对产品的打磨中去。如此,才算是不负韶华,不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