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资讯
连续三年超10亿吨的中国钢铁行业未来十年之路
2023-07-28 17:55  浏览:26

连续三年超10亿吨的

中国钢铁行业未来十年之路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

中国钢铁行业规模庞大,粗钢产量已连续 3 年超过了 10 亿吨。然而,面对减碳压力和经济转型等诸多挑战,未来该如何发展和演化,是继续维持现有规模,还是向高品质产品转型,一直是业界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 

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快速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钢铁行业蓬勃发展,粗钢产量在 1996 年突破 1 亿吨,2008 年突破 5 亿吨,2020 年超过 10 亿吨,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0.3%。

同时,由最初的大量进口转变为大量出口,行业产能从一开始的无法满足国内发展和需要,到如今的过剩状态。 

2020 年以来,钢铁市场波动加剧,需求疲弱,行业利润低迷,粗钢产量见顶回落,由 2020 年的 10.53 亿吨降至 2022年的 10.13 亿吨。2022 年,中国人均钢材消费强度为 622kg/ 人,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和房建存在一定过度建设,超前消耗了未来的钢材需求。

中国经济已经在转型路上,消费对GDP贡献已经超过投资、出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经济和人均 GDP 的进一步增长,人均钢铁消费强度将逐渐下降。

中国钢铁行业

临问题与挑战 

2020 年以来,钢铁市场波动加剧,需求疲弱,行业利润低迷,钢铁行业正面临并将继续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下降等问题,导致行业利润水平较低。

随着未来钢材需求的下降,产能过剩将更加突出。另外,由于社会对钢铁行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和减碳成本也将上升。 

(一)需求中枢下移,产能过剩将越来越严重

供给侧改革和产能置换政策旨在控制和逐渐减少钢铁行业的总产能,并通过效率高、能耗少、污染小的新产能逐步淘汰旧产能。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关停的“无效”产能有时会被“洗白”,这可能导致名义产能没有增加,但“有效”产能增加。另外,如果考虑到新增产能效率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加行业有效产能。例如,同样 300 吨的转炉,以前一炉钢的平均冶炼时间大约 35 分钟,现在只需要 30 分钟,无形地提高了有效产能。

未来 10 年内,面对需求逐渐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如果不主动减少产能,行业产能利用率将不得不逐渐下降。这种情况并不一定会自然发生,而很有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对于单个钢铁企业来说,谁都不愿意减少产能和产量,最终可能会陷入囚徒困境,试图比谁能生存得更久。这将使整个行业重新回到 2012-2016 年时期,行业利润低迷,企业负债高企,个别企业难以维持,不得不破产退出。 

(二)低利润或长期维持,环保成本将逐渐升高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钢铁行业盈利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国家并未出台限产政策,但面对下游需求不足,行业产出却远超市场需求。即使钢材价格有所反弹,但企业利润仍被原材料价格挤压,导致行业利润低迷不振。 

这种看似短暂的困境,或许预示着未来较长时间内行业利润将持续低迷。因为未来形势与过去三个季度惊人地相似,即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原材料供应受制于人。

由于行业集中度不高,各企业各自为战,缺乏行业自律,对于行业利润的提升没有太大帮助。同时,以高炉 - 转炉工艺为主的长流程生产技术也不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供应。 

目前,中国高炉 - 转炉工艺产量占到了粗钢总产量的 90% 左右。相对于电炉工艺,高炉生产过程需要连续运转,难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量调整。高炉的焖炉和停炉会造成短时间成本大幅增加,有时即使市场需求不足,企业也会避免焖炉和停炉,勉为其难维持生产,导致产能过剩状态加剧,从而导致钢材价格进一步下跌,利润持续恶化。 

另外,整个社会对于钢铁企业的环保和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环保成本和除尘、脱硫、脱硝的成本不断增加。 

同时,钢铁行业还面临“双碳”目标的新要求,原材料需要高品质、低杂质,绿电和绿色能源的应用也会进一步推高钢铁企业成本。并且,由于行业竞争激烈,钢铁企业向下游转移这部分成本的能力非常有限。 

(三)绿色低碳下国际竞争加剧,国内钢企处于落后状态 

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面临更多绿色转型压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于 2022 年 8 月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该路线图分为四个阶段,旨在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第二大碳排放行业,钢铁行业将逐渐纳入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在欧盟碳边境税的推动下,欧盟对进口钢铁产品将征收二氧化碳成本的碳边境关税。碳边境关税实施的过渡期为 2023 年10 月到 2025 年 12 月,对国内出口到欧洲的生产企业,要求出口到欧洲钢材产品的碳排放要有明确计算,且要对相应的碳排放征收碳关税。

从 2026 年 1 月起,将正式实施碳边境关税。欧盟计划在 2030 年将碳市场排放量从 2005 年的水平减少 62%,并在 2034年结束对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的免费配额。 

相比之下,国内钢铁企业在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欧洲钢铁企业。除了少数企业外,国内钢铁行业大多还没有构建碳排放计算和监测体系,没有考虑相关的应对策略和投资。

在绿色转型路上,国内钢铁企业要想抢占机会,需要积极跟进国际绿色发展态势,加大研发和投入,积极应对。 

(四)行业整体大而不强,精品化和绿色钢材发展不足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产量已经超过10 亿吨,其中大部分产品都是常规的大路货和普通商品材,各企业产品相互可替代性较高,真正高端精品化的钢材比例并不高。

这一现象虽然与市场需求结构有关,但是,钢铁企业要想在未来立足,有必要发展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拳头产品,才能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不被替代。

目前,中国进口钢材越来越少,国内生产钢材,除少数特殊钢种外,已经能够基本满足自身需求。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高端钢材与德国、日本、韩国等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例如,日本钢材出口占其产量的 1/3 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其钢材产品的精品化和专业化(而非大路货和商品货)。尽管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但绿色钢材有可能供不应求。

为顺应消费者对绿色低碳消费的意愿,汽车、家电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下游行业将越来越多地采购绿色钢材。相对而言,能够提供绿色钢材的企业或产能有可能不足。

因此,绿色钢材价格溢价可能会增加,能够生产绿色钢材的企业的利润也会明显高于普通企业,利润有可能向这些有增长机会的企业转移。 

未来十年发展趋势

未来 10 年,中国钢铁行业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整个行业格局将重塑的挑战。企业需要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判,采用合理战略或策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更加严酷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宏观经济 

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会减缓。2022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 121 万亿元的规模(对应 2021 年的 17.7 万亿美元,与美国 23.3 万亿美元的差距也逐渐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目前的约 5% 逐渐下降至 2030 年的 3% 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也在调整转型之中,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将来自消费领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等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将逐渐减弱。 

面对国内外双循环的政策导向,政策重点将会以国内市场大规模消费为主。因此,虽然未来中国 GDP 总量仍将持续增长,但钢材需求将逐渐下降,单位 GDP 钢材消耗量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二)产业政策 

随着需求中枢不断下移,解决之道一方面仍在供给侧。国家产业政策应顺应时代潮流,推进钢铁企业有序退出。

目前,约 12 亿吨粗钢产能来自 400~500 家钢铁企业,随着钢材需求的减少,未来中国将不需要那么多产能和钢铁企业。在英国、欧洲和美国,面对需求下降,钢铁企业逐渐破产退出,几乎都是痛苦的过程,留下一些“铁锈”地带。

因此,产业政策应在促进兼并重组的同时,考虑如何有序推进企业有效且公平地退出,尽量避免大量钢铁企业的破产,工人失业,和给地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过去几年的产能置换为愿意退出的钢铁企业提供了尝试机会,通过出售其产能弥补退出所带来的损失。为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和绿色发展,国家需要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这是自 2019 年启动蓝天保卫战以来的重要举措之一。

截止 5 月底,共有 2.95 亿吨产能完成了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显著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明显改善了空气质量。产业政策还应该鼓励企业加强余热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提高电炉比例和废钢回收利用,支持钢铁行业朝向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通过提高电炉比例,可以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有效地利用废钢资源。然而,由于废钢价格偏高,电炉工艺成本远高于传统长流程工艺,导致电炉产能利用率较低,部分电炉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因此,国家应该适度扩大废钢的供应,包括适当降低进口废钢的标准,以便大量进口具有较低成本的废钢资源。同时,应该努力降低废钢回收利用的成本,包括降低废钢在流转过程中的费用,以鼓励并创建有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废钢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钢铁行业需要研究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测算钢铁企业碳排放的标准,支持企业研究和开发新的减碳技术,如非高炉炼铁、氢气还原、碳捕捉和回收利用等。

同时,关注和鼓励正在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的河钢集团氢气还原非高炉炼铁技术、中国宝武集团湛江直接还原铁项目。一旦这些减碳项目和技术试运行稳定并达到成熟阶段,则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以加快减碳步伐,实现“双碳”目标。 

(三)下游需求 

2023 年,中国粗钢产量预计维持在10 亿吨左右,这将是连续第四年实现 10亿吨了。然而,支撑如此大产量的下游需求却渐显颓势。在下游钢材消费中,大约有 60% 用于建筑业,其中房地产和基建各占约 30%;机械行业钢材消费占比则接近 20%,其中工程机械与房地产和基建密切相关。

包括铁路、公路、机场、地铁和港口等的基础设施建设,正趋近饱和,未来发力点将主要在高速信息网络、数字中心、智慧城市等新基建方向,而新基建对钢材需求相对较为有限。汽车产量则趋于饱和,并且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比上升,汽车用钢材消费强度也将下降。 

新能源转型将带来钢材需求增量,但无法抵消其他行业钢材需求下降,全社会钢材消费中枢仍将逐渐下移。

 1. 建筑业 

中国人口已经触顶并开始下降,特别是推动新房购买的适婚人群(20-35 岁)人数下降更为明显。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在中等生育率情景下,适婚人群人口将从2020 年的 3.2 亿左右下降到 2025 年的 2.65亿,2030 年则将下降至 2.42 亿。

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社会抚养比回升,住房需求会逐渐回落。 

另一方面,房屋建设已经开始趋于饱和并逐渐下降。全社会房屋竣工面积从2014 年开始逐渐下降,2021 年有所反弹,但趋势是逐渐下降,目前仍维持在 40 亿平方米的水平。

与建筑钢材消费更直接相关的房屋新开工面积,从 2018 年的 54亿平方米下降到 2021 年的 49 亿平方米,2022 年则下降至 44 亿平方米。

人们居住环境大幅改善是导致房屋建筑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 2020 年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均建筑面积为 37.76 平方米,城市人均建筑面积为 33.61 平方米,全国户均建筑面积为 111.36 平方米 / 户。

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随着人们更加富裕,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将持续改善,特别是二孩或三孩家庭的房屋建筑面积需求将有所增加,但增幅将明显下降。

另外,考虑到全社会建筑总竣工面积自 1981 年以来累计已接近 1000 亿平方米的水平,每年淘汰旧的建筑并更新的建筑面积如果按照 1% 的速度(考虑到房屋年龄比较新)计算,每年需要更新的建筑面积接近 10 亿平方米。

基于这两个因素,房屋建筑面积会下降,但不会突然崩塌,而是逐渐下降。 

2. 汽车行业 

中国汽车年产量也接近饱和状态。虽然汽车产量在 2017 年达到了高峰,约为 2902 万辆,最近几年有所增加,到 2022 年达到了 2748 万辆,但还是没有超过之前的高点。

2022 年底,公安部在册汽车总拥有量 3.19 亿辆,百户汽车拥有量显著增加。城市中各小区停车场已经趋于饱和,道路也变得更加拥堵,农村地区的汽车拥有量也显著上升,未来汽车产量很难再高速增长。

目前,汽车产业包括汽车相关零部件制造业,每年消耗钢材 6000 万吨左右。考虑到汽车行业正处于转型之中,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比例将越来越高。

由于电池续航里程的限制,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钢材使用量在减少,更倾向使用轻质材料(如铝合金),以减轻汽车自重,为电池和电子器件腾出更多重量空间。

基于此,平均每辆新能源汽车消耗的钢材将呈下降趋势,汽车行业钢材消耗或许呈下降趋势。同时,汽车行业钢材将更多地转向使用绿色钢材。目前,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商已经签订了绿色钢材采购意向,绿色钢材使用比例也将逐年增加。 

3. 家电行业 

在其他下游消费行业中,家庭耐用品领域如洗衣机、冰箱、空调等白色家电,城市地区每户拥有的平均台数已经趋于饱和。

即使在农村地区,现在家电产品的普及率也趋向饱和,每户的拥有量已经接近 1 台。因此,未来白色家电增长主要会来自于更新换代,包括能耗提升带来的新需求。 

4. 电力行业 

当然,并非所有行业钢材需求都会下降。电力工程和电网建设领域,未来钢材需求将增加,新能源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将部分替代传统能源发电。 

同时,由于新能源的间歇性特点,发同样的电量,需要更多新能源发电产能,相比煤电,新能源发电将消耗更多钢材。

并且,由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地域特殊性,需要更多的电网建设配套,也将进一步增加钢材消耗。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入,相关钢材消耗也将逐步增加。

但是,新能源转型所带来的钢材增量无法抵消其他行业钢材需求的下降,全社会钢材消费中枢仍将逐渐下移。

(四)钢铁供应 

钢铁供应方面,按名义产能计算,随着需求下降,钢铁产能过剩程度将变得越来越严重。然而,钢铁实际有效产能远高于名义产能,这将进一步加重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自 2016 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钢铁行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轮供给侧改革中,共关闭约 1.4 亿吨中频炉产能,遏制了产能增长的势头。截至 2019 年,全国名义产能约为 11.8 亿吨,其中电炉产能约为 1.9亿吨。

未来十年内,随着钢材需求中枢的下移,粗钢产能与产量之间的差距将逐渐扩大,产能利用率也将继续降低,中国钢铁行业将面临更加明显的产能过剩和市场萎缩带来的挑战。

随着需求的进一步下降,供需矛盾必将加剧,钢铁行业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将是必然趋势。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兼并重组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产能缩减的必经之路。 

目前,中国拥有粗钢产能的钢铁企业约有 400~500 家,行业集中度仍然比较低,2022 年前 10 大钢铁企业仅占总产量的 43%。

与此同时,部分产能已开始向东南亚、非洲等国家转移。根据 OECD 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企业参与了 13 项跨境投资和 9 项境外合资投资。

东南亚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是 4 个中国跨境投资(总计 1925 万吨)和 4 个中国合资投资(总计 900 万吨)的目的地。 

未来,其中一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大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来优化产能结构,关闭落后产能,以实现行业过剩产能的出清。

国际先进经验借鉴

欧洲(包括英国)、美国和日本在钢铁需求达到峰值之后所经历的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历程都比较痛苦,都曾经历钢厂关闭、大量工人失业和产能逐渐减小的阵痛。 

美国人均粗钢消费在上世纪 70 年代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滑。钢铁产能原本集中在五大湖区,随着产能逐渐退出和关闭,形成了以匹兹堡为中心的所谓“铁锈地带”。

很多长流程钢厂破产和关闭,很多企业被兼并重组,目前留下来的长流程企业为数不多。在这个过程中,短电炉钢产量占比超过 70%。英国和欧洲也经历了类似经历。

在德国的鲁尔地区,钢厂不断关闭,产能逐渐减少。目前,剩下为数不多的钢厂多生产高端化钢材,几乎不再生产大众化钢材产品。

未来,欧洲钢铁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减碳压力,绿色转型已经在路上。以氢基为主的直接还原技术路线或许会成为主导的冶炼路线。 

日本钢铁行业仍以长流程为主,电炉冶炼技术(以东京制钢所为主)只占大约 20% 的市场份额。整个钢铁行业不断进行兼并重组,日本不断关闭小型高炉,保留为数不多的大型高炉,仅剩下 JFE、新日铁和神户制钢几家大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也由原来 1 亿吨以上的水平下降到现在的 9000 多万吨水平,其中约 1/3主要依赖出口。

日本钢铁企业生产的优质钢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果没有这部分国际市场,日本钢铁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产能缩减问题。 

随着钢材消费达到峰值,中国钢铁企业必然会面临像欧洲、美国和日本一样的产能缩减困境。优秀钢铁企业需要转型升级,采用更加绿色的方式生产高品质、高端产品。

从整个行业来看,兼并重组和淘汰竞争力弱产能将不可避免。五、结语中国钢铁行业是一个拥有约 12 亿吨粗钢产能和 10 亿吨产量的庞大行业。

在未来 10 年或更长时间内,钢材消费中枢将不断下移,尽管下降速度可能较慢,但产能过剩不可避免,并且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行业利润将非常低,甚至大部分时间处于亏损状态。

面对需求下降和产能过剩的困境,中国钢铁行业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积极应对。钢铁行业需要持续进行供给侧改革,兼并重组必然将加快,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和产能。

如何有效地退出,尽可能减少社会遗留问题,是行业、政府治理和整个社会都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对于单个钢铁企业而言,应尽量控制产能扩张的冲动。

如果有条件,应顺应需求中枢下移,尽力缩小产能,努力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做到“小而精”,在未来需求总量不断缩小的市场中占有立足之地。

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尽量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发展。行业利润将朝着有增长的行业方向发展,如能源转型和新的需求转移,如绿色钢材。整个钢铁行业将逐步增加行业集中度,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淘汰效率低下和竞争力不足的产能。

同时,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以避免出现美国式铁锈地带和大规模工人失业,从而防止整个行业衰退。此外,应该鼓励钢铁企业减量运营,逐渐增加电炉产量,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应对“双碳”目标,钢铁行业要适时构建和完善碳排放统计和核算体制,建立可持续发展更健康的钢铁行业生态。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