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玩具
制玉工艺(上)
2023-08-10 04:04  浏览:2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制玉工艺的演变 

史前时代的制玉工艺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打砸石块制作石器工具用于生产、生活,逐渐了解熟悉了石的特点和价值,久而久之,他们对石材的选择有了标准,并总结出了不同石材的打制方法,生产出了许多不同用途的石器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渐渐地把美丽的石材挑选出来,当作了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经过磨制,表面光滑细腻,石的漂亮内质显露出来,有的石头被选出来制成了装饰品,这些石质装饰品就是后来玉的起源。远古玉器是在劳动生产中因使用石器工具而诞生发展起来的。最初人们玉石不分,全部作为石器工具使用。后来人们区分了玉和石的不同,而且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把玉看得就更为重要和珍贵了,遂出现了装饰和礼仪用途的玉器,玉器工艺逐步成熟,有了专门的制玉工匠和完备的制玉方法,成为专门的制玉手工业。

据推测,当时的治玉工序有采玉、开眼、解玉、钻孔、打磨、镂刻、抛光等十二个步骤。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形成一个个较为封闭的文化圈,同外界联系较少,各地玉料的来源多是就地取材。远古时期大量开采石器石料,估计采取玉料的方法与采石相似。玉多蕴藏于山地岩脉中,亦有被水冲刷而外露的,亦有崩落为零星砾块的 (图1) 。

图1 暴露在山顶的岫岩玉矿


可能当时人们沿山溪寻找裸露在外的玉而采之,也可能是人们在采剖其他用途的石料时发现这类零星分布的“美石”而兼采之。由于几千年不断的开采,现今在史前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地表或山边,已很难见到成片成块的玉蕴了。

开眼就是利用敲打锤击除掉玉璞外面的氧化层 (俗称“玉皮”),使玉材内所含玉质得以完全暴露 (图2、3)。

图2 玉璞的外观



图3 玉璞的内质



开眼的工艺虽然简单,但要求玉工对玉材的识别、选择及敲击技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原始时代用于开眼的工具可以用石块、石斧、石凿、石锤充任。开出的玉璞,可制成一器,亦可制成多器,这需要有比较精确的分割计算与设计。

解玉就是把开眼后的玉料依制作成品的需要截割下来。据原始玉料上遗留下来的抛物线截割痕迹判断,此时的玉料是用皮条弓截割的(图4)。

图 4 良渚文化玉璧上遗留的线截割痕迹



其方法是先将兽皮用石刀划成长条,晒晾干后用竹子做成弓,皮条作弦,将玉料固定后,两人来回拉皮条子,一人不断加水蘸砂,利用皮条带动砂粒,慢慢将玉割开。如不用弓,仅用一根皮条也是可行的,方法基本同上,只不过是皮条两端可系一短木棒,便于两人握紧来回拉动皮条。由于皮条较粗,且两头用力往往不均产生晃动,所以在玉料截割面上留下的痕迹就必然凹凸不平。而有一些玉料的抛物线形截割面上所反映的抛光样光泽,当为兽皮脂肪摩擦浸渗所致。皮条弓的优点在于柔韧耐磨性较强,可随意改变切割方向,既能作直线运动,又能作弧线运动,很适宜用于开料和透雕。

至于有的玉料截割面上留下的平行直线截割痕迹,当是用竹片或木片加水蘸砂来回拉动截割的 (图5 ),用长条形薄石片或骨片加水蘸砂也可以解玉。用竹片等物体解玉留下的截割面较为平滑,有抛光样光泽。用竹、木片截割玉料较为费时,而且耗损大,但由于原料来源丰富,故这种方法在当时可能被广泛采用。

图 5-齐家文化玉料上遗留的片截割痕迹



解玉砂在原始琢玉工序中是非常关键的辅助料,因为无论是旋转摩擦还是直线摩擦解玉,都离不开用砂作中介物,原始时代的解玉砂估计是经过筛选的天然砂。江苏武进寺墩良诸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玉璧上铺有一层砂粒,系花岗岩粗砂粒,其中硬度高达7度的石英石占30%~40%,这应是史前时代玉工使用的解玉砂 (图6)。

图 6 史前时代的解玉砂

钻孔是在已截割好的玉料上根据需要钻出大小不同的穿孔。钻孔法有两种,一是“钻头钻” (即后来的程钻),一是“管钻”。钻头钻的孔径比较小,一般0.1~0.3厘米,玉饰件上常见这一类的小孔。用于钻孔的钻头硬度必大于玉料的硬度。江苏丹徒磨盘墩良诸文化遗址及附近一些地点出土的大量细石器中有许多石钻头,石质为黑色嫁石,即黑石英,硬度可达7度。经试验把这种钻头装在木柄上,再用人力在玉料上钻孔是完全可以的。

管钻所钻的孔径较大,可达2~5厘米,在当时可用于钻孔的管子有竹、木、骨管。当时管钻的方法是把已截割好的玉料固定,定好圆心后,将开了槽的管钻安放在圆心上,管钻的上端可能用木板或石块加一定的压力,一人稳定管钻,并不断向槽内加水添砂,也可借此人力,向下施加压力,另外一人或两人用皮条(或绳索)在钻柄上缠绕数道,握住皮条两端来回拉,使管钻转动,以带动砂粒摩擦而钻成圆孔 (图7) 。

图 7 齐家文化玉料上的管钻痕迹

由于在玉料内钻孔越向下越费劲,所以琼、璧等玉器都是两面对钻,以减少夹塞阻力,提高速度,但因为圆心定位的偏差,所以两面对钻的孔位往往有错位 (图8) 。当时钻管的壁较厚,转速也比较慢,表现出较原始的情形。

图 8 良诸文化玉踪孔内遗留的对钻错位痕迹

打磨是将已截割好、钻成孔的玉料打磨成型。当时打磨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将玉料固定,用砺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 (图9),另一种是将砺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砺石上打磨,这实际上是一道成型工序。

图9 红山文化玉磨具

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时,也将玉料的大部分截割痕迹磨去,除部分玉器成品上由于截割痕迹较深而有保留外,一般玉器成品上常常见不到前几道工序的加工痕迹。

镂刻是在有些玉器成品上雕刻十分精美繁缛的纹饰。良诸文化玉器纹饰以其精美细致工整而闻名中外,其玉器纹饰线条有的细如发丝,宽仅1~2丝米,组成的个体仅比黄豆稍大。刻出的鸟眼睛,有的小如圆珠笔的滚珠,鬼斧神工,令人称绝 (图10) 。

图10 良诸文化玉器上的细腻纹饰

这些纹饰用铜、铁类金属刀具很难刻动,因为青铜和铁的硬度都小于玉。江苏句容丁沙地良诸文化遗址曾出土阴线雕刻工具261件,质料为嫁石、黑曜石、石英、水晶等,器身较小,长宽都在3厘米以内 (图11) 。

图 11 良诸文化雕刻工具

器表有多次打击修理的痕迹,大多有锋利的尖部或弧状的刃部,可对玉料表面进行浅阴直线或曲线的刻划。当然,这种硬碰硬的雕刻是十分费力耗时的,需要有娴熟的技艺和持久的耐力,其至需要有相当精密的规矩角尺等原始仪器和工具。

抛光是将玉器表面磨亮,达到闪闪发光、光可鉴人的效果。原始玉器几乎每一件都要经过抛光,抛光可用光滑的竹片或兽皮,而用兽皮的机会多一些。兽皮上有动物性脂肪,呈弱酸性,用兽皮在玉器上来回摩擦直至光滑。竹子茎秆亦含呈弱酸性的“竹沥”,也可以用于玉器的摩擦抛光。

商周时期的制玉工艺
商周时期是制玉工具设备的变革时期。当时已经有了铜器,可以用铜工具来制作加工玉器了。铜可以打造各种形状的工具,有利于制玉设备及工艺水平的提高,使切割、研磨、勾线、碾轧、勾撤等工艺流程变得容易起来。

王室有庞大的百工作坊,其中就有专门攻玉的作坊,如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了商代制玉作坊遗址。在作坊里,玉工不断改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为宫廷生产了各式各样的玉器,制玉业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很多大型玉兵器,有玉戈、玉刀等,大者在半米以上 (图12) 。

图 12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玉戈

用手工把半米长的玉片磨平,做出薄刃、脊线、锋线、血槽,并使它们平直,弯度和弧度适宜,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在切割磨制中选择良好的工具和粒度适宜的河砂磨料,要细心掌握切磨技术,不能把刃器碰出缺口。薄片玉器在当时大量出现,是铜切片工具使用的结果。另外,玉石料的完整和没有裂纹、杂质也是重要条件。制成完整的一件大兵器,条件是很苛刻的,稍不留心就有折断和碰坏的危险。

用管钻打孔和镂孔在石器时代虽已出现,但还不够先进,镂空成形不准且不平滑,到了青铜时代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铜工具使用的结果。此期镂空成形准,孔眼平滑,能准确地表现物象形态,突出了剪影效果 (图13)。

图 13 具有剪影效果的商代玉鸦

有的镂空与纹饰结合,变化自如,对形象烘托细腻。这种镂空技术的复杂化,也是铜工具使用的结果。从镂空眼地分析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弓弦镂空的方法,即以竹制弓,以铜丝作弦。铜丝弦穿人孔眼中,借助磨料来回搓动,能把各种弯曲孔眼镂空出来,使孔眼走线准确,棱角清晰,然后用铜扁条把眼地墙磨平,使眼壁平滑。

管钻除打孔外,还能出造型,如玉虎的嘴。玉虎的嘴就是前面一钻,侧面一钻,取出钻芯后出现的虎张口形象。由于钻的尺寸大小应用合适,锋利的虎牙也能表现出来,这种钻孔效果可以从作品残留痕迹中看到 (图14)。

图 14 商代玉虎嘴上遗留的管钻痕迹

从商代玉器表面的一些花纹的纹路来看,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琢制得流畅舒展。虽然用较薄的青铜片蘸着研磨砂在玉料上长时间地来回摩擦,可以琢出线纹,但这种办法对于一些直线花纹能起作用,而对于弯曲的兽面纹,特别是线条弯曲度较大的地方,如鼻翼、眼睛等处,根本没有可容来回摩擦的余地,所以这种线条的产生,只能是使用圆形工具在同一个点进行研磨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商代一些玉器上的阴刻花纹线条的两端,深度多半越来越浅,宽度越来越窄,形成了一定的波面弧形,这也是使用旋转的圆形工具琢制时留下的痕迹。因为转动着的圆形工具,在琢制线端时,不可能琢出深度一致的垂直角来,所以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弧形痕迹。

从上述情况判断,商代已经出现利用轮子带动蘸着研磨砂的圆形工具 (即碗子) 来对玉料进行琢制的工具了 (图15)。当然,那时安装碗子的车床是非常简单的,由于桌、椅尚未出现,所以人们使用碗具时是席地而坐的。

图 15 商代的琢玉陀子

商周时期出现了很多浮雕作品。这些作品形象生动,其工艺技法也相应的复杂起来。浮雕是碾轧、勾撤效果的体现,即用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碗轮,在磨玉砂作用下做出的起伏变化的纹饰。碾轧有粗细之分,要求工具形状变化多,即要碗轮大小和形状不一。玉柄形器就是使用几种特殊的碗轮作出的纹饰。制作这种纹饰的技法叫碾轧、勾撤,是玉工用如钉子状碗轮勾轧出的纹饰 (图16)。

图 16 琢制玉器时陀子的使用方式

商玉的工艺复杂还可以用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篇(图17) 来说明。玉篇所用玉石料都在10~20公斤左右,这要求选料必须完整、无络裂、少杂质。切割出形、掏膛去余料是非常复杂的,包括了玉器工艺技术的全过程,也是制作玉器的尖端技术,其制作的器形要规矩,膛壁薄厚要均匀。在完成玉篇坯形之后,还要在周身碾轧纹饰,最后抛光完成作品。这一整套琢玉工艺费时、费力、费脑,是琢玉工艺的全面体现。

图17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盒


商周时期有了铜器,奠定了发展琢玉设备、工具、辅料、工艺技术的基础,这一时期,制玉工艺已相对完备,此后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制玉设备、工艺技术方面均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而只有工具的改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玉器工艺技术而言,是 “三分手艺,七分工具”,可见工具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制玉业的兴旺与琢玉工艺的不断发展是紧密关联的,磨玉设备、工具的变革决定了制玉技术的进步。
铜工具的使用对复杂形状的玉器制作很有利,它制作的纹饰为阳纹,也是铜工具所能达到的最好艺术效果。如商周玉器多为勾轧纹饰,其相关工艺称之为双勾碾轧 (图18),但是,铜硬度不高,在切磨玉石的同时,也在快速地磨损本身,这不能不影响到玉石的细加工和深顶撞。

图 18 双勾碾轧的纹饰


战国至汉代的制玉工艺
自春秋末期有了铁器后,制玉工具开始了第三次变革,东周时期玉器制作开始向深浮雕工艺发展,至汉代近800年间,制玉工艺水平发展到了它的辉煌时代。
纵观战国到汉代的玉器,其工艺有如下特点:

1.自史前时代有玉器以来,经过了石工具阶段、铜工具阶段到铁工具阶段,制玉工艺有了划时代的进步,进入到最完美的时期。铁工具的使用使汉代玉器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 (图19)。这套由铁工具形成的制玉工艺,一直沿续到20世纪50~60年代仍被使用,2000多年的历程证明了这种工艺技术的成熟性。

图19 汉代的弧形铁锯

2.战国、汉代玉器制作讲求造型美,人们在一些完整的玉器造型上增加了和谐的装饰,使均衡的造型有了变化,突破了古玉呆板、肃穆、单调的格局。此期玉器运用装潢手段完成造型,注意了造型的分割尺变,将纹饰的选用、开合、疏密掺糅在美化古玉形态和贴近古玉用途上,其造型是装潢美、形象美、材质美有机结合的整体,达到了造型均衡、变化、统一的视觉艺术效果 (图20 )。

图 20 战国玉器上的精美图案 (镂空的双凤)

3.战国以后玉器多顶撞地纹,如谷纹、蒲谷纹、涡纹、卷云纹、夔纹等。为了突出纹饰,玉工在制作时,勾轧、顶撞均要规矩整齐、线角利落,其地纹平整,面纹排列有序 (图21) ,这是此期制玉工艺的一大特点。

图21 汉代玉器上规整的图案

4。此期玉器纹饰细密,其线刻往往细如毫发,这种工艺称为“游丝工” (图22) ,这是小工具勾碗运用熟练的结果。汉以后阴纹的勾线流畅,说明玉工使用工具合适,手法准确,走碗手劲运用得好,阴纹曲线很少有断陀或重复的现象。

图22 汉代玉器上的“游丝工”

5.此时玉器上的孔,或用管钻打,或用铁链或铜打 (图23)。以25厘米长的玉管为例,两面对钻,链长或管长要在14厘米以上,人手掌握打孔工具是有很大难度的。

图 23 汉代的铜链

6.玉器的镂空,用搜弓子搜眼尖角利落,是细铁丝运用的效果 (图24)。以现代镂空效果看,这种镂空用的丝和砂都很细,操作中丝易断,费时费精力,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孔眼匀称和显现物象轮廓,在选择打孔部位和镂空走丝方向时必须精心安排,否则难以出现这样的效果。

图24 汉代玉器上的透雕图案

7。制玉的活环套接技术战国时期已很成熟,如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活环玉佩已是目前见到的最好的活环作品 (图25)。这件活环玉佩环与环衔接紧凑,当是用打细孔工具打孔制成的活环。活环不仅可以使玉器造型富于变化,而且可以打破玉料长宽厚的局限,通过活环移位,达到巧用材料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

图25 曾侯乙墓出土玉佩上的活环

8.玉器的镶嵌技术此时使用的已较为普遍,水平也很高,特别是嵌玉的金器和嵌玉婆金铜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 (图26)。汉代金缕玉衣的拼接设计也是玉器工艺独有的创造。

图 26 汉代嵌玉婆金铜铺首

9。玉器的圆雕工艺,其技艺表现在形象刻划上,突出了形象美和玉质美,如玉璧、玉翁仲、玉蝉和玉猪等。这些作品有的生动传神,有的简练,寥寥数陀就使物象神似,现代人称为“汉八刀”即是这样的作品 (图27)。

   

图 27 汉代玉猪和玉蝉都是汉八刀作品

战国至汉代玉器工艺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铁工具的使用有密切关系。铁有良好的锻造性能,可以打制各种形状的工具,尤其是用于精工细作的小件工具,它们在形制上和耐磨性上比青铜工具前进了一大步。如琢制纹饰用的掖、撞、勾、撤等小工具,勾面纹用的薄刃口勾碗,打长孔用的细长链,搜尖角孔用的细金属丝等,这些用铁打造的工具既耐用,又没有脆性。锻铁加碳成钢后硬度增大,能制成细长又硬的钢链,可用于打长细孔,这样打制大、小眼孔就很容易了。

铁工具的使用标志着中国琢玉工艺进入了更高的阶段,也标志着中国玉雕工艺技术的成熟。使用铁工具可以制作任何工艺复杂的玉器,使制作纹饰精美、器形复杂的玉器成为可能,此后各代玉雕艺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隋唐宋元时期制玉工艺仍以铁制工具为主,体形较大的玉雕和图案复杂的玉器增多,体现出制玉工艺仍在不断发展。


出自《中国古玉器图典》

END


超哥旧藏



 

END

 
   想了解更多古玉知识
   添加助理微信进群
   本群不支持鉴定
   只为古玉爱好者交流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