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烧伤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故障阐述
在电气化设计中,虽对线路牵引运能的增加裕量有所考虑,但随着铁路运输发展,现在牵引运能的增加已超出了裕量。原采用的一些线索因持续载流量偏小而承受不了大电流的长期运行,就发生了电气烧伤。
2原因分析
1)采用的线索允许持续载流量偏小
一些线索因持续载流量偏小而承受不了大电流的长期运行,导致线索“不堪重负”而发生了烧伤。
2)主导电回路缺陷
接触网主导电回路由馈电线、隔离开关、隔开引线、承力索、接触线、电连接器等组成。各部分间由各种线夹进行连接,满足向地铁列车供电的需要。主导电回路必须良好,才能保证电流的畅通;若存有缺陷,将引起局部载流过大、零部件分流严重,从而烧伤接触网设备。导电回路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导电回路导流不畅
电气连接部分因连接不良或长时间运行松动等原因引起的电、化学腐蚀,造成主导电回路的截面(或当量截面积)不足,电气连接阻抗加大,从而导流不畅,烧伤接触网设备。如:将承力索纳人了电连接器电气导流的一部分;电连接线夹大小槽装反;线夹内有杂物;设备线夹间非面面接触等。
(2)主导电回路不闭合、主导电通道迂回
站场中的接触网结构比较复杂,在进行电气连接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主导电回路不闭合、主导电通道迂回,引起分流严重而烧伤接触网零部件。
(3)馈电线同时给多股道触网送电
(4)股道间电连接的设置远离软横跨
定位环线夹与定位器间为非永久固定性连接。当列车通过时,受电弓的抬升力使定位器瞬时减载,导致定位器与定位环线夹间松动,两者接触电阻加大,分流电流流过时温升过高,时间一长便造成了定位环线夹与定位钩间的烧伤。
3)非正常的电流转换
设计的接触网结构中某些不应有电流通过的地方,而由于某些条件的巧合通过了全部或部分牵引电流。由于这些地方没有保证牵引电流(或其分流)通过的必要的电气连接,所以烧伤了接触网设备。
4)零部件分流
在接触网中’电气连接数量越多、性能越好,零部件的分流就越小,但是,电气连接数量再多、性能再好,也不可能把其他零部件的分流减为零。零部件分流有其固然性,不能将分流问题统统归结为电气连接不良。有分流就会产生电气烧伤,尤其是对活动部位的危害性较大。因为活动部位处多为点线接触而非面面接触且活动铰接的活动量大,这样活动部位处的电气接触电阻也就比较大,所以分流烧伤程度比较重。
3)施工检修方面的原因
(1)在施工时未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导致电连接器的接线不正确、线夹安装不标准。
(2)现行的检修规程中对电气连接的电气标准没有量化指标,使得供电部门在具体检修时“无章可循”。
(3)对电气连接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在具体检修中多是做些外观上的检查。
(4)工区存在“涂油”的认识误区。为防止设备检修质量验收时扣分,检修人员在平时检修时对接触网设备抹涂大量的黄油,致使设备的内部电气烧伤缺陷不能及时地被发现。如:为防止电连接散股扣分,在电连接表面抹涂上一层厚厚的黄油。
3解决步骤
1)在新建、大修接触网时,应按远期发展目标来选定各类线材。对既有的一些载流量偏小的线索进行技术改造。
2)在大电流区段:
(1)隔离开关向多条线路供电应采用多条电缆连接;
(2)隔离开关、引线安装为双引线;
(3)站场两端咽喉区增设股道电连接;
(4)采用整体吊弦、载流吊弦或对吊弦采取简单的绝缘措施(如在接触线吊弦线夹上增设一个绝缘环,使吊弦通过绝缘环与吊弦线夹相连接)。
(5)设计施工时采用面面接触的设备线夹;在安装设备线夹、电连接线夹时,要先对线夹内除杂物并涂导电膏。
(6)安装电连接器时,电连接线夹的大小槽要安装正确;不要将绑扎线(防止电连接线散股)夹到线夹内;电连接线应全部夹人线夹槽内。
(7)馈线上网多支悬挂改单支上网为多支同时上网;在四跨锚段关节的主电连接器处、馈线上网处、跳线连接处等地方装设双线夹,以加强电流转换。
(8)引线与所跨越的承力索间要保持300mm及以上的距离,对于已存在立体交叉而间距不够的线索要加装绝缘套管;施工时,若绝缘锚段关节为同向下锚,隔离开关应安装在两接触悬挂不交叉的转换柱上,以避免隔离开关引线与承力索立体交叉。
4专家提示
(1)将测温贴片贴在铺段关节、电连接器等有关部位,利用其色彩随温升而变化的特性来监测电气连接的性能和状态;加强夜巡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电气烧伤问题。
(2)缩短电连接器的检修周期;同时优化检修计划,对电连接线夹进行打开检查(如每隔3年),打磨氧化层、涂导电膏。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无任何其他商业用途。如果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谢谢!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