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农产品卖难作为农业生产的顽疾,像梦魇一般挥之不去,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西瓜喂猪”、“蔬菜沤肥”、“果子大批倒掉”的新闻还是此起彼伏的出现着,打悲情牌销售的农产品更比比皆是。为什么丰收了却卖不出去?为什么优质不得优价?农产品卖难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市场规律?
翠花妹在农村市场上走访多年后发现:导致农产品滞销卖难的最大原因是供大于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农民对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足,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跟风种植,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大跌却仍然无人问津。那么造成供求关系失衡的原因又有哪些,该如何规避呢?
信息不对称,跟风种植误大事
众所周知,农产品的种植和收获都有周期性,且时间比较固定。那么在产品成熟的季节,各地相同品类的农产品会集中上市农产品卖难,然而消费的需求却是稳定持续的。不易贮存的农产品需要尽快卖出,短时储存的技术方法不当对农产品的品质也会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供货方也就是农民急于出手,大量的供应会造成相互压价,从而导致“卖难”“卖贱”现象的产生。
造成供大于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农产品种植盲目跟风,当某种农产品出现紧俏价高的时候,农民就会一哄而上种植这种产品,结果导致该产品严重供大于求,价格自然暴跌滞销。
对于那些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的农民而言,利用反季节化策略、快速更新品种以及延长储存期,也是应对农产品滞销的好方法。实行反季节供给,一是尽可能使产品提前上市;二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农产品保质销售期延长,让旺季销售变为淡季销售;三是选择适应不同季节生产的品种,实行多品种错季上市。
没品牌,不标准,批量采购难实现
在农业的生产中,多年来的传统思维导致大多数农民都意识不到品牌对于农产品的重要性,“重产量、轻质量”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只追求产量高,而无视产品品质,导致低质农产品生产过剩,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从而还是滞销,贱卖的结果。2017年的秋季农产品卖难,翠花妹认识的一个果商想收购十万斤绿色认证的猕猴桃,出价高达8元每斤,不限品种。翠花妹在陕西秦岭北麓的产地找了一个月,都没有找够,而同期的普通猕猴桃售价只有每斤两元左右。
电商的不断普及,市场对产品的体验要求在同步提高,农产品的体验要好,品质成为重要的体验参数。优质优价正成为农产品新的消费动向。每年大量的进口水果就是很好的事例,为什么一边是农产品滞销,一边是大量的进口生鲜供不应求?所以说,要实现农业高效,必须有农产品质量提升作为前提。
说到农产品品牌,大家可以想想看,哪一次的滞销是有品牌的农产品,翠花妹的家乡陕西两个大的农产品品牌,“齐峰猕猴桃”和“华圣苹果”,从来没有看见他们有滞销的问题,反而每年都在扩大基地的生产面积。
利用互联网信息,卖难风险提前化解
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新农人的集群也在形成,在此翠花妹给出个人建议:农民在种植之前,尽量先了解市场供求信息,也可以学电商的先销售模式,做成准订单农业。利用“农产品+电商平台+网红直播”“农产品+互联网+认养农业”“农产品+可视化+众筹预定”等网络策略,先期公布种植产品的信息和价值,进行预售,等产品成熟后再按照约定快递给客户,这样既减少了滞销风险,还增加了互动的乐趣。
互联网不仅能帮助宣传销售还能获取信息开拓市场,如果产品形成了品牌id,还可以联系周围的邻居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产销直供的模式。这样不但省去了收购环节,还大大降低了流通过程中产品的损耗率,保障了供销利益,此外,也形成了带动周边的社会效益。
总之,农产品卖难,一定不应该是常规现象,也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农业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农产品卖难作为时代的顽疾,在振兴乡村的伟大战略实施中,肯定能被攻克拿下,成为一个过去式。
欢迎专注翠花妹,更多农业问题和你一起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