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器材
蒋振远|墨子的科技创新:01.发明民用器材
2023-09-06 18:27  浏览:30

《阿远品墨》引言

《阿远品墨》是笔者推出的墨子研究的一个新专集。“阿远”,即是笔者;“品墨”,就是仔细阅读品味《墨子》。《阿远品墨》的意思是:蒋振远仔细阅读品味《墨子》。作者在遍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和方法,将《墨子》从多种角度进行品读。对墨子思想的精髓,进行合理的科学探讨。向人们昭示:墨子,是一个能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先哲圣人;《墨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墨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思想,是中国人预见未来世界的法宝;墨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伟大智慧。墨子思想能引领中国、引领世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声明:“阿远品墨”的所有文章,欢迎各专业报刊、杂志、网站和其它媒体选用、发表,请提前联系作者;欢迎读者朋友转载、交流、引用,请一定注明作者、出处。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十分感谢!

(2022年10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研究墨子教育思想的著作”。〈谷汉民语〉)

蒋振远|墨子的科技创新:01.发明民用器材

墨子的治国人文思想充满光辉,但他最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其科技思想在当时独领风骚。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评价墨家的科学技术成就:“完全信赖人类理性的墨家,明确奠定了在亚洲可以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的东西”。墨子的科技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代自然辩证法的最高结晶,其主旨表现为道技统一的科学技术观,真正地第一次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墨子极其重视科技方法的实际运用,其学说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在于“为天下兴利除害”。墨子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一座高峰,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绩。

墨子从技术中概括科学原理,用以创造发明。墨子的创造发明,从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出发,有实际应用价值。他发明众多民用器材,其中最著名的有:

一、发明“杆秤”

“杆秤”是墨子发明制造的权衡器具,使这种权衡器具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从官府到民间的日常用具。

二、发明“桔槔”

“桔槔”是汲水工具,是当时布衣百姓从井里提水,浇灌田地的主要器材。墨子利用杠杆原理,“举之则轻,废(废:放置。)之则重,若石、羽,非有力也。”(《经说下111》用桔槔机提举重物,当举起重物时,显得轻如羽毛,而当他把重物放在地上时,却又显得重如盘石,这不能臆测他有与众不同的神力。“桔槔”就是因为利用了杠杆原理,举物时显得很轻松,举一块大石头就如同举起一支羽毛。

三、发明“滑轮”

“挈与收反,说在权。”(《经下》)“挈,长重者下,短轻者上。上者愈得,下者愈亡。绳直,权 重相若,则止矣。收,上者愈丧,下者愈得。上者权重尽,则遂 挈。”(《经说下》) 滑轮被广泛应用于农用和其它建设,可大大节省劳动力。“挈”是提升,“收” 是收取,二者用力方向相反。“权”用于起平衡作用。提升重物时,长重的“权”向下拉引,短轻的重物会向上提举。重物越来越达到顶端,“权”会越来越达到地面。“收”是从地面收取上面的重物, “权”越来 越上到顶端,下降的重物越来越达到地面。桔槔和滑轮是形态上不同的 两种工具,二者遵循的原理是相同的,即杠杆的力学原理。在应用杠杆原理以外,车梯是前后各有两个轮子的梯子,可以斜放作为梯子搬运东西,也可以作为车子牵引前行。“推之必往,说在废材。”(《经下》)这里论述的是机械中的滚杠之理。移动较重物体,在其底部垫置圆木,推起来则十分省力。

四、发明“斜面”

“倚者不可正,说在剃。”(《经下》)“剃”,楼梯,即斜面。物体沿斜面上行较垂直 (正)上升更为省力。凡重物上面不拉,下面不引,旁边不推,就垂直下落。物体在斜面上运 动,会受到斜面本身的限制。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不能垂直下落。放一块石头在平地上,它本身有重量,但由于受地面限制,不会垂直下落。它没有受到从旁边来的作用力。用人力牵引绳子,使车梯往前走,就像在水中拉船往前走一样省力。肩扛重物,支撑、牵引和投射都是斜面运动的例子。

五、发明“工匠技艺”

墨子还精通皮革加工、制陶、轮车等工艺。他给弟子们上课,也常用各种工匠的技艺来打比方。在《墨子》中,就列举了各种工匠的技艺,涉及“为衣”(缝纫)、“举针”(刺绣)、“禬(读guì)履”(制鞋)、“铄金”(冶金)、“为甲”(造铠甲)、“垒石”(建筑)、“车梯”(木工)等方面。

六、发明“车辆船舟”

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节用上》),设计和制造车辆舟船就是要增加其轻快便利,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就得改进设计,重新制作。

七、发明“墨斗”

木匠用的墨斗,是墨子发明的。墨斗盘着细线,将浸有墨水的细线拉出,一端用钉子在木头上固定住,再根据长度固定另一端,手指一 弹,即留下一条黑色直线。这里的 “直以绳”,就是墨子在木工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画直线的方法。中国木工用墨斗画直线,从理论上接近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思想。 一是从每一点到另一点可引一直线。 二是通过不同两点的直线必定存在。 三是通过不同两点的直线至多有一条。 四是推论:任意两个不同的点,确定唯一的通过它们的直线。墨子说得很明确: “直,参也。”(《经上》)“圆无直。”(《经说上》)“直”即直线。 “参”即第三个东西加入两个东西中间。《广雅·释言》 曰:“参,三也。”直线是有一点,恰好介于另外两点之间。在一直线上 的三点,有一点恰好介于其余两点之间。

八、发明“风筝”

《韩非子·外储说》上的记载:墨翟“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墨子发明的风筝先传入中国周边地区,比如朝鲜、日本、缅甸、印度,再由这些国家传入阿拉伯国家及北非到地中海沿岸,最后到欧洲。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风筝是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时带去的。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西方出现风筝落后于中国的时间大约为1200多年。

蒋振远:中共党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墨子研究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从教50多年,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多部,举行“适时施教”、墨子思想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适时施教”理论的代表作《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2007年8月由国家教育部资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经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评审纳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教育家成长系列、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并在全国推广。2006年在国家东北亚文化名栏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教育部高校系统核心期刊《东疆学刊》第1期,发表《墨子教育思想解读》,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1995年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为全国第一部校本课程。1998年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墨子寓言故事选》,是第一个从寓言的角度对墨子进行研究,填补了我国墨学研究的空白。2022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墨子教育新论》,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墨子教育思想的著作。

举报

评论 0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