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矿产
聚焦|四川大学冶金考古团队最新学术成果在国际期刊公布
2023-09-08 13:10  浏览:15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映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冶金遗址调查与研究”团队,在开展“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冶金技术”专题研究中,以广阔的视野和多学科交叉手段,解读出我国西南地区秦汉时期的铜、铅金属初级产品与中南半岛存在的生产供应链关系。最新学术成果“A Metal Production Center o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of the Han Empire: an archaeometallurgical study of the Heimajing cemetery site in Gejiu, Yunnan, China”,已发表于Asian Perspectives: The Journal of Archaeology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亚洲视角:亚太地区考古学杂志》)。李映福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杨盛研究员为第二作者,韩冬博士为第三作者,李玉牛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个旧市博物馆杨葛、黄磊为取样分析提供了重要帮助,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该项成果通过铅同位素比值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西南地区矿料产地与中南半岛出土金属文物存在明确的生产供应链关系,两地之间至少在滇西地区与泰国北部、滇东南地区与越南北部、黔西地区与柬埔寨中部三个互动的通道上存在青铜原料和产品的跨区域流通情况。这一发现表明早在秦汉王朝管理体制进入该地区之前,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诸多青铜文化之间,就已经存在复杂的青铜原料的供应关系,并形成了广泛的、长距离的青铜产品贸易交换网络。
铜、铅科技分析的结果显示出云南个旧地区的黑蚂井墓地出土的冶炼遗物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与越南北部的陶盛遗址、洞舍遗址、鼎乡遗址出土青铜器和铅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存在联系。其中洞舍遗址出土的铅刀与黑蚂井墓地出土的铅锭的矿料特征数据基本一致,而且该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也含有超1%的砷元素。陶盛和鼎乡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与黑蚂井墓地出土的器物铅同位素比值接近。陶盛遗址、洞舍遗址、鼎乡遗址所处区域在汉代位于交趾郡,汉代个旧地区可以通过河网通道便捷的与交趾郡地区往来交流,因此个旧黑蚂井地区的生产的金属产品极有可能流通到了交趾郡地区(今越南北部地区)。本项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成果,是开展我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区域考古研究的重要探索。
黑蚂井墓地位于云南个旧市卡房镇东南的黑蚂井村(图一),墓地于1988年首次发现。1989、1994、1995、2010年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共清理43座汉代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具(图二)、瓷器和陶器,是研究云南省汉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有学者根据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和大量的汉代钱币,判断黑蚂井墓地时代范围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
在2010年发掘的M15、M28、M31、M34、M43等5座墓葬出土了铅锭、铜块等冶炼遗物(图三)。分析结果表明,样品HMJ03中含有少量不规则铜颗粒,并含有矿石中携带的铁、钙等构成的脉石,主要成分以硅酸铁、硅酸钙为主。样品HMJ06含铜量99%,为铸铜时形成的废料;样品HMJ01为Cu-Pb共熔合金,为铅料和铜料的熔铸混合而成;样品HMJ04为Cu-As-Pb合金;样品HMJ05(青铜箭括)为Cu-Sn-Pb-As合金;样品HMJ02应是本地生产的铅锭。
               

图一 黑蚂井墓地位置图

       

       图二 黑蚂井墓地出土部分铜器

        

图三 黑蚂井墓地出土的冶炼相关遗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原文。     

(来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