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伟泽,陈小亮,王兆瑞,陈彦斌.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影响研究——兼论双稳定目标的实现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23,(1):19-37.
作者 张建华 赵 英 刘慧玲
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刊发 《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第9期,原标题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进大出”和“两头在外”的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国产业结构变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使国内资源配置格局和重心发生转变,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问题。因此,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扮演的角色,才能准确把握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张建华、赵英、刘慧玲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第9期的论文《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结构分解框架,研究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和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四个因素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1)整体来看,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1995-2018年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整体升级主要是由国内循环驱动的;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瓶颈,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长乏力,也主要是国内循环疲软造成的。国际循环变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推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
(2)在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中国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且在2006年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的贡献超过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与此同时,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推动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大幅增长,产业体系呈现出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融合特征,尽管中国制造业占比在2006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并未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研究期内并未带来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由于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阻碍了高技术制造业的相对增长。
(3)在国际循环中,随着国内要素禀赋升级和新兴服务技术进步加快,再加上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构性安排,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参与全球分工网络享受到全球价值链龙头企业的技术革新带来的溢出效应,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各自作用。一方面,持续发挥国内循环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补足短板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推动全球分工合作,面对长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统筹开放发展和经济安全,持续发挥国际循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优化政策调整和制度保障,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推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要素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存量房贷款利率调整政策,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2)提升高技术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价值链结构升级。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和底层关键技术研究,集中力量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着力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3)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以产业融合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发挥国内人才红利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序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的质量提高和效率提升。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支持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现代物流等平台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多元化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4)提升开放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始终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维护多边合作机制。以共建“一带一路”和RECP为抓手,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以自贸区和自贸港为探索,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和制度型开放。构筑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匹配的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丰富风险应对政策工具,加强宏观政策协同,防范国际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1]陈伟泽,陈小亮,王兆瑞,陈彦斌.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影响研究——兼论双稳定目标的实现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23,(1):19-37.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培育
往期回顾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顶级期刊(2022),连续11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2)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