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1月27日电 题:“科技”+文旅诠释大美中国“新玩法”——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观察
新华社记者喻珮、乐文婉、邓楠
从北国飘雪到海滨逐浪,从东临碣石到天山脚下,美丽中国的景致在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逐一展现。在这场为期3天的全国文旅盛会上,文化和旅游多业态融合成为行业的风向标,也让现场观众尝鲜“中国之治”“中国之美”的文旅新体验。
穿越千年,让文化“活起来”
穿越回7000年前的长江流域,感受先民的文明辉煌;透过京杭大运河商贸繁荣的景象,见证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登上万里长城,俯瞰盛世中华的辽阔……“大美中国”综合馆以360度曲面屏幕为媒,讲述着长江、黄河、长城、运河、一带一路、长征中的“中国故事”,一幅“流动的”中国画卷在这3000平方米的场馆铺陈开来,展现泱泱大国的豪迈气概。
甘肃省带来40多幅精美旅游图片参展,武威铜奔马、敦煌九色鹿、庆阳香包等200多种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卫中介绍说,今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新开敦煌、嘉峪关、张掖多个国内新航点。“我们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亲,‘早吃牛肉面、午吃热干面’成为甘鄂两省老百姓的旅游生活常态。”陈卫中说。
全国顶级博物馆“组队”带来妙趣横生的文创和体验项目:在河南博物院展区挖考古盲盒、修复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展区制作掐丝珐琅吊坠;在中国铁道博物馆展区玩3D火车模型……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接受记者采访称,“线上种草、线下拔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打卡”到深度体验,旅游业态的递进也倒逼传统的文化场馆改革运营方式。
科技赋能,让旅游“炫起来”
6万平方米的展馆里处处体现着“硬核科技”,科技赋能,让文旅有了新花样。踏入“极目楚天舒”湖北馆,光雕再现的黄鹤楼、安装了最新高精尖芯片的“梅花树”、机器人泡茶、3D打印机制作的江豚“小美”令参观者目不暇接。
27日上午,腾讯文旅展馆的数字博物馆展区引来一批年轻的文博爱好者,他们轻触屏幕“瞬移”至敦煌莫高窟看技艺精湛的石窟壁画,扫描二维码线上多角度欣赏“故宫慢直播”。19岁的游客张嘉芫扫描“故宫前门”小程序,拿到了AI题跋的藏头诗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生成专属壁纸。“因为疫情已经很久没有出门旅行了,这种云端互动的方式还是第一次体验。”她欣喜地说。
腾讯云文旅行业相关负责人王家贺介绍,截至目前,腾讯在文旅业务上的合作布局已覆盖逾60个全域旅游项目、40多个景区公园、20余个数字文博等。过去几年,腾讯携手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将海量珍品文物数字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交流互通,让生活“美起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古至今,商贸互通、文化交流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在本届博览会上,乌拉圭葡萄酒、蒙古国羊毛衫、各式韩服、泰国香料等海外商品琳琅满目。来自英国、法国、葡萄牙、韩国、瑞士及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等15个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及国际旅游机构带来知名文旅“特产”参展。
时逢泰国传统节日水灯节,在“神奇泰国”展区入口,放置着一个举着水灯的吉祥物“开心娃娃”。“这是泰国国家旅游局设计的吉祥物,我们希望通过它将泰国的快乐分享给所有中国游客。”泰国国家旅游局上海办事处武汉市场代表邹婷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11月泰国放开旅行限制后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游客人数在泰国入境游客总数中依然排名第二,相关的商贸往来也较为频繁。
戴斌指出,国内旅游意愿稳步增长、入出境旅游也有了更多的复苏可能,旅游产业动能在逐步集聚。展望2022年,少量旅游目的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政策协调有力,有望率先恢复入出境旅游市场。
“经此一疫,人们对旅游安全和服务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未来,体验当地生活、品味美食、参与文化、服务定制的深度游,以及家庭、小团体对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领域的研学旅行将会显著增加。”戴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