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
来源 |《现代化工》2023年第10期
作者 | 毕希,孙仁金,张涵
摘要:中国为了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快速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从政策和市场供需2个方面梳理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关联要素,站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及国际合作4个角度,提出促进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1.1 发展政策
表1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相关政策
年份 | 相关政策 | 意义 |
2014 |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2014—2020年)》 | 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是能源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2016 |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路线图》 | 具化了氢能产业的发展方向,达成能源形式的氢气产量超过720亿m3 |
2019 | 《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提高新能源车的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推动加氢以及充电基础配套的完善 |
2019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 | 制定了稳步汽车消费、切实落实完善新能源车的购置优惠补贴 |
2019 |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整车氢气排放测试方法》 | 对燃料电池车辆的生产管理等规范性加以明确 |
20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 倡导推动可以取代油气等形式的新型燃料以及工业原料的研发,同时首次站在法律层面明确了氢能为能源之一 |
2020 | 《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力争可以在四年内,搭建起氢能以及燃料电池汽车整个系统 |
2020 | 《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 完善氢能产业体系 |
2020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 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完成商业化转型 |
2021 | 《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确保技术指标系统的可靠性,坚定稳步的补贴退坡 |
2022 |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 强化储能、氢能、燃料电池多元化示范应用等前沿科技攻关 |
2022 | 《氢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 阶段性的任务:至2025年,实现燃料电池车辆达到5万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 |
2022 |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 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 |
1.2 市场供需现状
1.2.1 氢气产量逐年上升,利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数据来源:前瞻研究院
图1 2016-2021年中国氢气产量
1.2.2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触底反弹,有望突破新高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图2 2016-2021年中国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
1.2.3 全国加氢站数量逐年增加,区域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图3 2017-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
表2 2021年中国各省市加氢站
建设情况
区域 | 省份 | 加氢站数量/座 |
华南 | 广东 | 39 |
广西 | 5 | |
华东 | 山东 | 27 |
江苏 | 18 | |
浙江 | 14 | |
上海 | 11 | |
安徽 | 3 | |
华北 | 北京 | 10 |
山西 | 15 | |
河北 | 15 | |
天津 | 6 | |
内蒙古 | 5 | |
华中 | 湖北 | 13 |
河南 | 7 | |
湖南 | 5 | |
东北 | 吉林 | 9 |
辽宁 | 6 | |
西南 | 四川 | 15 |
西北 | 新疆 | 2 |
2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图4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影响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政策因素——政策密集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2.1.2 安全因素——氢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性相对较高
2.1.3 市场因素——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2.2 不利因素
2.2.1 技术因素
(1)电池技术发展受限
(2)无污染的制氢方式成本过高
(3)氢能存储运输方式成本高、难度大
表3 储氢方式对比
储氢方式 | 优点 | 缺点 | 技术成熟度 |
高压气态储存 | 技术完备、投入不高、充放效率较好 | 储量小、耗能大,需要耐压容器壁,存在氢气泄漏与容易爆破等不安全因素 | 发展成熟,多应用于加氢站、燃料电池车等领域 |
低温液态储存 | 体积较大、储备较为充沛 | 耗能较高、投入较大、对储存容器材料要求高 | 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仅应用于航天和军工领域 |
液氨/甲醇储存 | 体积密度及安全性高,储运便捷 | 技术操作复杂,费用较高,脱氢效率较低 | 加氢站、车用领域,但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较远 |
氢化物/吸附储存 | 安全性好,储存密度高,储氢压力低 | 储氢性能较差,易于粉化,运输不方便 | 大部分处于实验室阶段 |
运输环节,氢的运输渠道主要可分成公路、铁路以及管运。公路运输在高压气氢应用中较为广泛,使用长管拖车将氢气从制氢厂运送至使用厂家或加氢站,运输技术相对成熟,但规模小,运输距离较短。低温液氢槽罐车适合长距离运输,但液化成本高,应用存在局限,仅应用于军工领域。铁路运输模式使用较少,通常配合液氨储氢技术。管道运输支持大批量、大跨度以及低投入的运行环境,优势明显。当前世界上已修建完成的氢气管道近5000多km,而我国管道里程不到100 km,主要原因是前期投资较多,运输成本较高,且管材存在“氢脆”现象等技术难点,都制约着中国管道运输的建设。
2.2.2 基础设施因素——加氢站建设成本高且分布数量少
3.2 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石化企业储运氢优势
3.3 合理选择制氢方法,发挥石化企业制氢优势
3.4 持续补贴引导技术进步,监测推动氢能技术革新
3.5 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促成能源领域互利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