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履带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链式给煤机  无级变速机 

县域内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践探索

   日期:2023-12-26 04:52: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72    评论:0    

 县域内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践探索

城乡产业融合是指推动城乡间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城市与农村的优势互补,实现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城乡产业融合方面做出一系列探索,其经验做法具有借鉴价值。

  一、试验区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种模式 

  (一)农业产业强镇引领模式 

  立足县域城乡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县域内空间布局,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强镇,发挥集镇的纽带作用,推动城乡产业发展,形成强镇引领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 

  浙江海盐试验区为例。近年来,海盐规划引领,推动县域城乡空间重构、功能整合。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城乡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城市和镇、村集群发展。着力提升特色小镇功能推动产业、社区、文化、旅游功能叠加,实施特色小镇培育2.0版行动,强化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大要素投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强镇以中心镇建设培育为牵引,优化园区等各类平台,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打造一区一业”“一镇一品升级版,实现的跨越,形成特色强镇与城乡产业互促发展的格局。 

  一是以农业强镇促产业融合。海盐县打造望海街道生猪果蔬特色农业强镇,以美食小镇产业为基础、促进农旅融合,围绕生猪、畜牧、蔬菜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效益。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形成涵盖生态养殖、透明工厂、肉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生猪产业所有环节,完成从源头到餐桌的产业链布局,成功打造浙江省首条生猪全产业链,建成全国首家地方猪文博园,推动了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以农业综合区促产业集聚。海盐县建成凤凰、湖山两个省级农业综合区18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构建产业体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畜禽、蔬菜、水果等区域特色主导产品,建成浙江最大的红地球葡萄基地、华东最大的设施芦荟基地等。延伸产业链条,将观光旅游、四季鲜果采摘、生态垂钓、芦荟种植与深加工、餐饮多种业态进行融合,推出了月月有采摘品牌,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 

  三是以完善经营体系促经营主体发展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劳务等方面展开合作,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链经营、分享产业链利益,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性发展涌现出浙江青莲食品公司、双桥葡萄合作社、华星农场等一批示范农业经营主体。 

  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驱动模式 

  立足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建立园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给农民,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形成园区驱动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 

  四川成都试验区金堂县为例。金堂通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合作,打造成都(金堂)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推动农村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把价值链收益留给农民。首先,引导农户自愿腾退土地腾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加入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依法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其次,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建园区园区建设初期由县国有平台公司投入修建标准化厂房,当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后,再通过股份转让、租赁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并移交给社会资本管理运作。最后,按照股份分配收益通过评估核算、协商核定,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的资产管理公司以集体建设用地折价入股;园区其他关联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入股组建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县国有平台公司以及引入的社会资本,以新购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厂房建设成本等入股园区公司各类股东按照股份参与经营利润分红利润主要来源是园区厂房的租金收入。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在园区建设中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加强了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之间利益联结关系截至2020年底,园区建成区规模达到353亩,累计引进企业18家、产值5.33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园区公司盈利3600余万元,农民人均分红2312元。 

  二是发挥园区驱动作用,推进三产交叉融合。金堂县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农商文体旅业态深度叠加、有机融合,推动产业跨界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建立集育种栽植、加工销售、科研观光于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一方面,打造农产品原料基地,建立市场主体+原料基地+当地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以竹篙镇猫儿沟羊肚菌标准化种植基地、万亩食用菌基地、中试基地为载体的食用菌原料基地,带动了红观音社区、凉水井社区等6个村(社区)农户种植羊肚菌8037亩(菌稻、菌菜6000余亩),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打造生态菌乡”“天府橄榄谷等三产融合品牌推出春进樱花源、夏亲资水河、秋望多彩林、冬品羊肚菌特色生态旅游。建设油橄榄城市公园、观音湖商业度假街区等农业园区11个,提升打造万亩果蔬”“自在风岭等农业主题公园6个,提档升级花熳天下等赏花基地5000亩,年均吸引游客20万余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00元。 

  三是增强园区带动力,促进人才返乡入乡。依托园区企业生产车间、高校实训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大户家庭农场等,建立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孵化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技术对接、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创业、提升技能、落地创意,增强就业创业意愿。目前,园区吸引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近200解决当地用工1000余人。 

  (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模式 

  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联盟,明确各类主体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定位,推进各类主体一体化经营,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安徽宿州试验区为例。宿州已建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98家,加入联合体的龙头企业321家、合作社811家、家庭农场1998家,覆盖了粮食、畜禽、果蔬、林木等主导产业,年产值400亿元以上。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联合体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大经营主体通过制定章程、签订合同协议等,确立各方的责权利。三大主体分工明确,联合经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经营组织体系。龙头企业承担农产品经营销售、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等职责,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农产品。合作社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家庭农场,起到中介纽带作用,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家庭农场按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向龙头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二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合同,将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买卖及服务关系固定下来实现契约联结。龙头企业通过为家庭农场担保贷款、垫付资金给家庭农场提供种苗及生产资料实现资金联结。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投资建设生产设施或购买设备统一协调使用实现资产联结。多数联合体的龙头企业负责提供核心技术,并通过企业和合作社将种养技术落实到家庭农场,发展标准化生产实现技术联结企业对家庭农场的产品检验后,统一使用企业的品牌实现品牌联结 

  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重点抓好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政府出台5个配套文件,成立了金融、项目、科技、培训、装备、政策等六个服务指导组。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支持联合体成员的奖补资金达3600万元。积极探索去抵押化信贷模式,建立了有别于工商主体的家庭农场信用评价体系,对信用AAA级家庭农场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率先开展劝耕贷贷款试点,共发放贷款6亿余元,惠及800余户农业经营主体。整合涉农项目向联合体倾斜,选择24个农民合作社实施创新发展试点和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落实项目资金2500多万元。 

  四是强化示范引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效破解了小生产大市场对接难,打通了一二三产业环节连接,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目前,全市依托联合体建设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104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23个和标准果园71个,土地流转率达到47%全市龙头企业总销售突破千亿大关联合体家庭农场均纯收入43200元,辐射带动农民25.6万户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乡村产业普遍规模小、布局散、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上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主要依靠大型龙头企业凝聚和带动一些地区龙头企业与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形成合力,无法组成联动经营的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园区特色不明显,部分地区产业优势不突出,园区企业面临较强的同质化竞争。入驻企业的运营水平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市场主体活力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园区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乡村要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一是用地难农业设施用地、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不足,农产品加工展销、民俗体验、餐饮住宿、物流仓储等项目用地难保障。部分试验区反映,村镇土地整治形成的多余建设用地指标,大多统筹到了城区建设中,较少用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贷款难,地方政府财力总量较小,用于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资金有限。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和担保方式,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动力不足。三是人才少乡村产业的报酬、福利、待遇、出路、激励机制等方面缺少吸引力,存在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四是科技转化效率低科研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商业转化效果不佳,科技对涉农产业发展支持不够充分 

  三是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乡村医疗、养老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不全,商贸流通体系不完善,村庄道路交通、环保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县域内城乡居民未能平等享受交通、网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服务。有的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于乡镇建设规划,用地紧张,镇集聚功能未能实现。 

  三、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支撑体系 

  一是统筹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要统筹推进县域空间布局,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城乡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提高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推进县域内产业协同、空间协同。加强对县域内中心城镇的设定和规划,形成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多种资源优化配置的城乡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体系。 

  二是重点打造城乡产业发展载体。打造一批具有突出功能的产业发展载体,实现以载体促发展、以载体促融合、以载体促增收。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推动县域城乡空间重构、功能整合镇村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农业产业集聚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集群集聚。 

  三是大力推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力培育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加强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初加工、精深加工、现代流通、品牌培育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强化一产与二三产业间的联系,推进开展产加销服”“科工贸金”“农文旅教等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加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区、镇、村的三级物流网络,引导城乡物流与供销、邮政等多行业融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结构合理、集约发展、高效联动的三级物流体系。支持建设包含电子商务拨付中心、现代物流产业园、快速消费品分拨中心、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生鲜商品集散中心等在内的综合现代供应链管理服务功能区。 

  是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建立以园区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社会资本+合作社+农户方式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引导建立以产业联合体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功能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捆绑发展,共同受益。 

  (二)加快完善城乡产业融合要素配置机制 

  一是合理配置乡村土地资源,完善乡村产业用地使用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办理不动产登记按照健全权利体系、调查评价、用途管制、市场规则、价格体系、收益分配等六个统一的制度,构建保护产权、同权同价、维护契约、平等交易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允许乡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和建设用地不增加的前提下,采取土地整治等方式进行区位调整,合理配置和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乡村重点产业、重要项目以及中心村、特色镇、中心镇的建设。 

  二是合理配置城乡科技资源,健全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有效配置涉农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研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涉农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涉农技术交易市场。加强涉农产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加大财政对涉农产业的教育和技能培训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营销端等重点环节人才培训。鼓励涉农机构兴办职业教育,支持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产业技能培训。鼓励大学生(留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入乡创业,加大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力度。 

  三是合理配备财政金融政策,建立乡村产业长效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产业、乡村建设比例。优化财政对乡村产业和乡村建设的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园区、乡镇基础设施、乡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补助等措施,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投入乡村产业。引导金融机构满足涉农科技研发、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业态的融资需求。 

  (三)加快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水平 

  一是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乡村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燃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结合全产业链上新型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基本需求,积极完善农产品加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聚集区等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载体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二是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推进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保障、公共交通、公共文化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城乡同规同标

来源“农业农村部官网”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