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所以衰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缺乏产业支撑。
一些“新农村”建设,由于没有产业发展甚至削弱了产业发展的条件,反而使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尽管人们千方百计试图振兴乡村产业,也进行了各显其能的尝试,但面对各地树立的典型,人们的态度大都是“典型很好,我们学不了”。问题就在于没有找到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
本文仅就乡村产业兴旺的几个问题做些探讨,旨在思考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和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
01
产业兴旺要走乡村经济多元化的道路
提到产业兴旺,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自然会联想到乡村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喜欢张贴的两个条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的正是乡村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乡村的生产类型是丰富的和多元的,有多样化的种植业、养殖业;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手工业;有大田的农业生产,还有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的庭院经济;更有现代社会发展形成的乡村休闲度假等新型产业类型。乡村产业的经营主体也是多元的,有农户为主体的产业类型,也有合作社、农业企业、外来资本为主体的产业。
从农民自身需要出发,多业并举、此消彼长、彼此促进和融合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特征。乡村经济的多元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01
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民要吃五谷杂粮,要消费肉蛋奶和新鲜蔬菜,其中大部分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正是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的需求,维系了“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尽管农民的货币收入不高,但并不因此降低生活质量,就是得益于这样的自给自足“福利”。
02
乡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曾经有人设想要推动乡村生产的专业化,一村生产一种东西,进入市场后获得货币收入,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全部从市场购买。这样既可获得规模效益,又繁荣了市场。
这一设想遭到了现实的打击,一是市场风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通过市场获得预期的现金收入,也不能直接消费满足生活需求,致使农民生活陷入困境。
二是自然风险,专业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很难避免自然风险,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全军覆没。因此,农民懂得“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多样化农业可以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鉴于农户经营规模的限制,一个理想的选择是农户的“专业化”与村落经济的多元化构成的嵌合型产业类型,即以农户专业化为基础的乡村多元化经济结构。每一个农户有一个优势产品,农户之间形成互补、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乡村整体产业的多样化。
03
乡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
乡村资源包括乡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包括乡村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方面,不仅山水林田草可以成为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地方物种生态环境等均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著名的台湾桃米村就是由于发现了村里所蕴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振兴的,种类繁多的青蛙、蜻蜓、鸟类以及多种湿地生态植物成为桃米村生态休闲、度假的宝贵资源。
社会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民俗和地方文化,不仅可以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赋予文化内涵,还可成为针对市民休闲、度假的目标吸引物。
多元的乡村经济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更容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多元的乡村经济既可以把一些劳动化整为零,又可以使一些工作积少成多,实现乡村劳动力充分合理利用。
多元乡村经济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空间,笔者常用农家院落来说明这个问题。农家院落不仅是农民的生活空间,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发展家庭养殖业以及编织、纺织、食品制作、木工等家庭手工业。农家院落还具有存放农具、贮存农产品等储存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条件。农家院落也是现代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空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与乡村休闲、度假等一起形成乡村多元化经济。
一些乡村建设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建设者不懂得乡村院落与多元化乡村生产的关系,为农民盖起新房子的同时,使农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所谓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不是指乡村的外貌,而是指乡村的本质,让乡村更能适应乡村产业兴旺的需要,更符合老百姓生活需要。因此,进行乡村建设必须理清乡村与乡村产业的关系。
02
产业兴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农业,一种是政府的农业,一种是农民的农业。前者所追求的是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本质上体现为公共产品。政府对农产品的要求以追求数量充足、价格低廉、质量安全为目的,因为粮食安全是以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为标志的。
因此,基本的农产品是以穷人也买得起、买得到为基本条件。所以,才有“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政府追求的是农产品极大丰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换句话说,适当过剩是政府所希望的。但是,这样的目标往往会伤害农民,因为农民的农业首先考虑的是增加自己的收入。过剩的生产导致的是“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因此,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的农业安全,就必须协调农民利益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只有保障农民基本利益,不让农民吃亏,农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此,农业保护和农业补贴就成为国家农业制度的重要选择。有些人忽视农业的基本特点,不懂得农业发展规律,主张把农业和农民完全推向市场。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就一般农业而言,在实践上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农业的生命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决定了任何市场反应都是滞后的,根据市场反应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滞后的。
乡村振兴条件下的农业,除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外,发展农民为主体的、组织起来的农业以及特色农业、融合农业才是农民的理想选择。其中,发展特色农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
常看到一些“特色”农业失败的案例,其实那不是任何意义的特色。白菜花变成绿菜花、圆西瓜变成方西瓜、满世界推广种植玛咖不是任何意义的特色。那些把新品种、新技术当成特色农业的认识是对特色农业缺乏认识的表现。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反映。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01
特色农业主要表现为地域特色
其他地区或不能生产、或产品品质不能保障、或成本过高,使得该农业类型在特殊区域保持着独特优势。具体说,发展特色农业要突出三个特色:
第一,突出环境特色。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一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
第二,突出物种资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 、稀 、名、特物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以特殊物种资源为条件的。
第三,突出气候特色。特殊的气候特色不仅造就了特色物种,也形成特色产业类型。比如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土特农产品优势。气候特色不仅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获得市场空间。以“瞎指挥”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把一个想当然的品种拿过来到处复制,只能带来大范围的风险和损失。
笔者曾参加云南大理州宾川特色农业优势的考察。宾川是云南乃至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空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这里所生产的葡萄与其他产区相比,具有丰产性好、成熟上市早、果大均匀、整齐度好、色泽鲜艳、糖分充足、营养充分等优点。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可以创造每亩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产出。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宾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也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02
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文化特色
特色文化融进特色农业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桑蚕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农业文化类型。此外,还有耕作制度和农业景观文化,如稻鱼共作生态文化、循环农业文化、旱作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民族文化,如民族纺织、印染、特色手工艺等。这些特色产业具有极强的地方性或民族性,不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复制的,因此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色。
03
如何做好特色农业
过去我们发展乡村产业有个误区,就是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强调“做大做强”,过于重视量的增长,结果产量上去了,品质下来了,导致产品过剩。“谷贱伤农”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特色产业要遵守做精做强的原则,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要“少而精”“精而强”,不靠数量取胜,而靠品质、靠特色取胜,这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农民增收的需要。
在贵州的大山里笔者遇到一位对特色农业有深刻理解的农业实践者,他调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现这里的优质资源是甘蔗,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但是农民种的甘蔗卖不出去,收入很低。他不是让农民砍了甘蔗种更适合眼前市场需要的其他作物,而是充分发挥当地适合种植甘蔗的优势,作为地方特色农业来发展。在村里恢复手工土法制糖,面向特殊消费群体,满足消费者特殊需要,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增收问题。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方水土可以养活一方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到这方水土的价值。
03
产业兴旺要发展融合产业
对于什么是融合农业,融合什么,在哪些经营主体中融合等问题需要讨论和明确。有些地方把独立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者联合起来,把一个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称为融合;有人认为在产业园区搞农业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就是融合;有的认为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就是融合。
其实,这些认识都包含对产业融合片面理解的成分。产业融合的目的在于把融合产业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让农民增收,而不是排斥农民。
因此,首先,要考虑产业融合的主体。农户、家庭农场、真正的合作社是产业融合的主体,基于目前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农户、家庭农场是最现实的产业融合主体。其他主体不具备实现融合效益和产业融合目的的基本条件,产业融合必须限定在村内部,体现在农民主体之间,那种“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的口号,充其量是产业衔接问题,与融合没有关系。
其次,要考虑融合什么。农产品的营养与安全,包括色香味在内的特殊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形态、品牌与文化等均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要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要,乡村产业必须向融合产业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恰巧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深入挖掘农业价值,可以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依据。
就乡村产业融合路径而言,主要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
01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农业产前的农资生产与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产业链延伸可以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
农产品的价值并不总是随着加工环节的增加而增加,种植西红柿不必要加工成西红柿酱再出售,种植苹果也不一定是榨汁后才能增值。实际上,农业产业链延伸长度不是看加工环节多少,而是看能否有效满足最终消费者需要。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它有着有效的产业链延伸模式:从地头延伸到了餐桌。除了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农业产业链延伸维度,另一个方面就是利用农业收获物发展乡村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等。手工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方面,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价值。
02
农业与乡村功能的扩展
农民收入长期徘徊难以有效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能获得有限的农产品收入,而不能获得农业多功能和乡村价值的综合收入。就农业而言,除了具有提供农产品的价值外,还有涵养水源、提供农业景观、休闲与体验等功能,乡村作为相对城镇的一元,其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仅具有生活价值,也具有社会和文化传承价值,是适合养生、养老、养心的理想空间,农业和乡村特殊功能的发现和利用,为休闲、度假、教育等新型融合产业业态发展提供了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文旅农”的融合,成为乡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最近,人们提出了庄园经济的概念,是一个新的农业产业融合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庄园经济的目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培养农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业融合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在浙江,有个叫何斯路的村庄,该村从低收入的落后村经过十年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其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融合产业的发展。该村传统产业是糯稻种植,家家户户有酿米酒的传统和技艺。随着工业化的冲击,该乡村衰败了,如何重振乡村,他们选择了从恢复糯稻种植开始,鼓励农户恢复米酒酿造,在村里举办一年一度的“米酒节”,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今,仅此一项给村民带来三百多万元纯收入。城市人到村里参加“米酒节”活动,品尝米酒,来乡村休闲、度假、体验。该村产业既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同时也实现了农业和乡村功能的扩展,乡村综合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04
产业兴旺要发展组织起来的产业
农民组织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民利益,这是乡村振兴必须明确的前提。否则,我们花大力气发展的乡村产业可能会南辕北辙,背离发展初衷。农民经济组织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01
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
02
家庭农场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
03
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理想组织形式
???以下为推荐报告???
篇幅限制,详细见星球附件。
·END·
——————
让城市更加智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关注星球获取更多完整版资料(解决方案word、胶片PPT、白皮书等)!
更多精彩内容:
一、政策文件
二、技术方案
三、新兴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由数字城市产业研究整理精心推荐。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将会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本站所载文章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数字城市产业研究立场。
阅读原文,即可获得。
喜欢的话,帮忙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