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席 加 省
编辑 | 晓 航
首发 | 昊朴咨询
01
传统的发展模式过于注重规模和短期财务指标,核心竞争力弱、创新能力弱、盈利能力弱、管理效率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低,在新时代新征程已经没有出路。
国有企业必然要走向注重效益效率、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国有企业的根本任务。
如何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企业功能性改革是主要措施。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在功能性改革上延续了三个集中的提法,又创新性提出了“五个价值”的观点。
“三个集中”是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大力量”是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与价值体现。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显然,国有资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围绕主业,在三大关键领域完成布局,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战略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力量、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引领性力量、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
作为“三大力量”,国有企业的功能价值该如何体现?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创新性提出了“五大价值”:
第一,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进一步树牢正确发展观、政绩观,坚定不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提高中央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必须要在发展上做出贡献。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持续提质增效稳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狠抓经营业绩,完成经营目标,加快产品创新、市场拓展、业务布局,提高增量,为经济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更加注重提升功能价值,进一步强化战略意识和功能导向,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更好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作用。
国有企业是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国有企业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履行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
第三,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优化资本投向和布局,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冲动,减少低效无效资本占用,形成更多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
国有企业必须要从规模数量型发展向效益效率型发展转型,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一是强化投资管理,强化主业管理,围绕主业投资,推动要素聚焦与产业资源整合,提高投资效益和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二是提高经营水平,推动业务创新与模式创新,提高利润创造能力和现金流管理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进一步增强加快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危机感紧迫感,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的产业支柱,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有企业责无旁贷。一是国有企业要以资本为手段,加快产业并购整合,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国有企业要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推动创新业务、战略性新型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三是国有企业要科学统筹原有业务和创新业务发展,加快推动业务融合,打造新支柱新动能。
第五,更加注重提升品牌价值,树立高目标追求,关注表外资产,不断提高企业品牌附加值和品牌引领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更好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国资央企落实落地。
02
2023年中央企业的考核指标是“一利五率”。2024年,“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不变,但具体要求是“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与2023年要求不同。
利润总额:2023年的要求是“增”,也就是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全国GDP增速。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要求非常明确。2024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显然,2024年的要求还是“增”,但将利润总额、净利润、归母净利润这三个指标统筹考虑,其实也就是综合衡量其为社会、为企业、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利于更科学、更全面衡量企业利润贡献。
资产负债率:2023年的要求是“稳”,指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2024年是整体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这意味着,中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比较好。但对于地方国有企业来说,资产负债率指标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面临着巨大的降负债总额、降资产负债率的双降压力,对有些负债率较低且风险可控的企业可以适度合理上升。
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营业现金比率:2023年的要求是“提升”,也就是实现进一步提升。2024年要求是: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改善。显然,在当前的经济周期和复杂环境下,追求同期对比改善显得更为客观科学。
同时,对研发投入强度,2024年特意提出:研发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显然,从2023年的强调投入到2024年的同时强调投入、产出,更加注重研发投入的效果效率,显然会在科技创新的效果评估、研发经费投入效果的后评价和考核、提高投入的效率和效益上有具体措施。
2024年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对中央企业提出的“六个着重”也为其他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第一,着力提高质量效益,扎实推动高质量的稳增长,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持续加强精益化运营管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开明宗义,企业得增长,得效益效率双提升,得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做贡献:
一是抓好经营业绩考核。国资监管机构、集团要做好经营计划及预算管理,抓好组织绩效和领导班子经营业绩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激励严考核刚性兑付,紧盯经营结果建立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投资管理。以投资为手段加快资源整合与业务结构调整,以资本运作支持业务拓展、产品创新、技术获取,强化投资带动作用。
三是加强精益运营、精益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工作,抓好成本、费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管控,加强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同时强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第二,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全方位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大力度提升创新整体效能,系统性优化创新生态,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国有企业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发挥战略功能,加大 科技创新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基础性、紧迫性等技术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转化能力。
二是在科技创新生态上发挥作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共享平台,积极参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等。
第三,着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强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领,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
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必须要勇于担当:
一是业务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拓展新产业、新赛道,培养新业务、新动能,对原有业务加快升级改造,形成有持续竞争力的业务组合,增强业务管理、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是以产业链思维推动并购重组,加快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围绕主业上下游延伸,成为产业链的引领者,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整体价值创造能力。
第四,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保障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新国企。
改革是国企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提高国资监管水平,加快构建以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为基础的分类授权、分类考核、分类管理体制。
二是提高公司治理和集团管控水平。围绕活力和效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配齐建强董事会,提高治理效能,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理清集团总部和子公司的定位、职能及权责界面、管控体系,提高集团整体发展水平。
三是健全市场化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规律,更广更深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五,着力增强战略支撑托底能力,坚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全力维护国家安全,扎实做好民生服务和基础保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有企业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是要坚决贯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不折不扣执行各项任务安排,并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营能力,以增强支撑托底能力。
二是在服务民生和基础保障,尤其是在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粮油等基础行业上要起到战略保障和支撑作用。
第六,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有力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加快健全合规管理长效机制,从严从细抓好安全环保工作,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国有企业必须要有底线思维:
一是要在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上(如债务、房地产、工程项目等)明确目标、规范流程,狠抓落实,切实有效防控风险。
二是要加快推动内控、风控、合规及违规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建立,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制度保障。
三是安全环保工作抓细抓严。要为安全环保工作提供组织上、制度上、资源上的保障,增强安全环保意识,加强安全环保工作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检查整改等各项工作。
关于昊朴咨询
一揽子化债大幕开启,平台公司却将迎来生死大考
国有企业薪酬改革:别改成“高水平大锅饭”
管委会+公司:平台公司如何转型为全产业链服务商?
区县城投公司:重组不是拼凑做大,而是整合做强
城投公司转型升级必须要补齐的三大短板
区县平台公司如何推进国企改革?
“管委会+公司”:平台公司该怎么转型升级?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城投公司未来路在何方?
平台公司重组整合:重“融”求“合”,谨防重组后遗症!
国有企业薪酬改革:岗位绩效工资制该怎么建立?
城投公司转为国投公司就能走出困境吗?
城投公司多元化能解决融资和发展问题吗?
管委会+公司:平台公司如何优化调整业务布局?
集团化整合能解决城投公司的发展困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