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顶着“人口流出大省”标签的安徽,近年来有了新变化。据统计数据2022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二,同比增加了14万人,而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同时下降。人们说,是因为疫情,许多外来人口选择提前返乡,造成人口下降。那么2022年人口流动数据的背后到底是疫情等短期因素影响,还是受到产业布局变迁的大趋势影响?
如果进一步分析,其实安徽省内区域分化明显,合肥市常住人口963.4 万人,增加 16.9 万人,这说明整个安徽除了合肥人口之外也是流失的,尤其皖北人口仍在流失。
合肥市一方面人口增加,另一方面作为省会经济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2022年GDP达到12000亿,占全省45000亿元的27%;从产业情况来看,合肥市近年在新能源等领域确实发展较好,2023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更是提出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的特点,能吸纳大量相关人才。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市目前已培育引进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乘数效应正在凸显。近三年来,安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2023年1-11月汽车产量达到217.8万辆,增长了42.7%,从全国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8万辆,增长了63.2%,占到了全国的9.3%,从全国的第7位上升到第4位。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营收将突破3000亿元。合肥坚持龙头带动、配套支撑,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支持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目前合肥已拥有国轩高科、大众(安徽)新能源、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集聚了贝特瑞、珠海赛纬、星源材料、科大国创等一大批产业链企业,已形成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电池外壳、pack模组、电芯的完整产业链。
今年1月至8月,合肥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新增投产、开工、签约项目共74个,总投资额1681亿元。
产业链企业聚集,随之带来就业迅速扩容。得益于比亚迪合肥基地的入驻,“烧饼小镇”下塘镇变成了“制造业新城”,这座曾经人口流失的小镇,变成了产业人口集聚地。2022年比亚迪合肥基地投产后,镇上新增了2万多名就业人员。预计比亚迪合肥基地三期等项目全部满产后,将有近10万产业工人汇聚下塘。
除了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也正在合肥快速崛起。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100%。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攀高。
不仅是产业工人,安徽也吸引到更多的专业人才,今天的安徽,最鲜明的生态正是创新。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优化提升、在建拟建和规划布局的大科学装置达12个,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省新增人才84万,总量突破1100万,入选国家级计划1300余人,居全国前列。以量子计算为例,合肥高新区直接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超过600人,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的12.1%,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还有投资人直言:“做量子领域的投资之前,必须得逛逛合肥的‘量子大道’和中科大。”
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也更愿意留在安徽。截至2022年8月31日,安徽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率达到 74.2% ,创下历史新高 。尤其是合肥,吸纳了近10万的省内就业毕业生 。包括安徽顶尖的学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 。它们2022年毕业的学生也在越来越多的选择安徽 。2022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本科生就业第一的省份安徽,占比62.8%;同样的合肥工业大学学校2022年毕业生流向第一的也是安徽省,占比39.71% 。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前,合肥正运用“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等符合产业发展逻辑、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打法,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如果一个地理区域成为一个产业的创新中心,那么这一中心的集聚效应将会趋向于自我强化。而且这一中心的增长会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相信在这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动能下,合肥还会有更快的发展,人口流入、聚集的效应还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