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说会展,皆为原创
——只为适用人群提供阅读素材——
主要阅读对象:省商务厅、博览(事务)局、市商委、市商务委、会展办、会展行业协会
【正文】
前些天,我发布了《给会展主管部门的建议(一)》(第一、二点)、《给会展主管部门的建议(二)》(第三、四点),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反馈,在此感谢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注。现在呈上第三篇,再谈一点(第五点)给会展主管部门的建议。
原题目为:以产业为基础 去发展会展业
五、建议以产业为基础,去发展会展业,推动当地会展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会展业只有依托相关产业,以产业为依托,才能名正言顺,才能师出有名,才能有根有据,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取得长远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说的“以产业为基础”,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的意思:一、以产业为基础,去举办展会;二,以产业为基础,去建造新场馆;三、以产业为基础,去发展会展业。当地会展管理部门如果想做好2023-2025(第一阶段)的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也应该以产业为基础,去规划宏图,支持当地会展业发展。
1、以产业为基础,去举办展会
我们经常讲,打造一个品牌展会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找准产业,如果一个地方是产业集中地,又是消费集中地,那么这个地方一定能办成大会。
一个展会想要打造成功,举办地非常重要。还是举北京石油展CIPPE的例子吧。北京石油展之所以选择在北京,而不是广州、上海,考虑的最多的还是产业优势:北京是中国四大油的总部所在地,科研院校、中国石油大学等都在北京。我国真正的石油生产基地集中于环渤海、大庆等北方地区,举办展会要选择产业集中地和消费集中地,所以才成就了北京石油展这个知名展会品牌。
我们很多展会在选择举办地的时候并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冲着某地政府给的一点儿补贴、心一热、一拍脑袋就去了,结果很明显,基本都是办了一两届就不了了之了。这就是没有以产业为基础去办展的代价。
2、以产业为基础,去建造新场馆(如果当地有建设新场馆计划)
最近我拿到一张国内会展场馆面积排名表,这是某知名会展中心内部人员针对国内场馆做的统计,非常详实。看着表里边各个城市场馆的数据,心里很感慨。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已建成的室内展览面积40万平米,总规划面积50万平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已建成的室内展览面积46万平米,总规划面积46万平米;广交会琶洲展馆已建成室内展览面积33.8万平米,总规划面积45.8万平米。但是还有一家并不那么出名的国际博览中心,号称总规划面积要达到51万平米,把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和广交会琶洲展馆都比了下去。
对于一些城市的新场馆建设,我历来主张要以当地产业为基础,不能盲目跟风、说上就上。一个城市能不能建新场馆,适合建多大规模(面积)的新场馆,要看当地产业基础有多大,经济容量有多大,当下和未来会展市场容量有多大。比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他们自身的经济体量摆在那儿,产业基础也明摆在那儿,像这样的超级城市,你别说建50万平米的大场馆,即便你喊着要建百万平米的大场馆,我也认为它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对于一些产业基础薄弱、经济体量不大的城市,是不是建一个10万平米的新场馆已经足够大了?当然,我说这句话有些片面性。那么结合当地未来五年、十年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总能找到一些“要不要建、建多大”的依据了吧?
3、以产业为基础,去发展会展业
有些城、县,根本没什么产业基础,或者说产业基础本身就很薄弱,就想凭空而起盖高楼——通过举办几场大展会来带动产业大发展。这种情况,除非是国家政策加持,使之成为战略发展需要,如数博会。否则,凭着几场展会,就想助推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太难了!
我一直认为会展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是:当某地经济、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需要“会展”来助推了,会展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会展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产业的确有很强的聚集效应,但绝不是凭空生产的机器。一个地方能不能办展,能不能办成高质量的大展,先要看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如果缺乏产业支撑,绝不能长久。
相反,好的会展业发展模式应该是紧密结合当支柱地产业、优势产业或者特色产业,以产业为依托,围绕着当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来发展会展业,并反过来让会展业服务于当地产业的整合、升级、转型,以这种模式来发展会展业才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欢迎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