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博物院
常 设 展: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湖南人
——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JIA YUAN
01
家园
恐龙化石
WO CONG NA LI LAI
02
我从哪里来
巴人使用的铜器
“戈”族铜器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① 清 绣花上衣
② 清 绣花夹衣
③ 清 凤凰团花夹衣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苗族素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之说。银饰是苗族审美、身份和信仰的符号象征,从佩戴部位分为头、项、胸、手饰等,造型图案多样,反映了苗家起源、迁徙等历史文化。
民国 挑花铜铃帕
挑花头帕
花瑶线帽
DONG TING YU MI XIANG
03
洞庭鱼米乡
石铲等
陶釜等
SHENG HUO DE ZU JI
04
生活的足迹
商 豕尊
商代以豕为造型的酒尊仅此一件。重30多公斤,可容酒13升。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可穿系绳索以抬运。口部两侧有獠牙,形似野公猪。器身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动物造型的尊,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作为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愿辟邪作用。器身有历代修复痕迹,应是长期使用的表现。
商 爵、斝
爵:饮酒器,三足,“像雀之形”。《礼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后引申为贵族等级身份的象征,后世“爵位制”即源于此。出土爵少量发现烟炱痕,似也可温酒。
斝(jiǎ):盛酒或温酒器,造型类爵,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食器文物《四马方座铜簋》
铜鼎
商 牺首铜尊
商 “皿而全”铜方罍
盖内、器内分别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皿作父己尊彝”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方形罍。器身自1919年出土桃源后,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入藏,得以盖身合一。
商 人面铜方鼎
商、西周青铜器多以兽面为主体纹饰,二此鼎以人面为饰,结合人面两侧的角、爪,其形象被认为是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的饕餮怪神;腹内有“大禾”铭文,寓意祈祷谷物丰收。这种纹饰在全国商周青铜鼎中绝无仅有。
ENTERTAINING DEITIES WITH NAO BO
铙镈以娱神
楚地好巫,“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但其渊源更早。早在商周时期祭祀礼仪中,本地乐器重于礼器,以铜铙最具特色,高大厚重,有自己的演变体系;绝大多数铜镈出土于湘江流域,湖南可能是其发源地,并影响到其他地区。
铙
打击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代沿用。敲击时铣口朝上,声音洪亮上扬,以通达上天神灵。铜铙集中出土于湘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多达40余件,且形体高大厚重,最重达221.5公斤。1993年宁乡师古寨出土了一组9件编铙,可知铙还可成套使用。
钟
打击乐器。始于西周,有由铙演变而来之说。单件使用的为特钟,按大小、音阶成组使用的为编钟。湖南出土西周铜钟多为单件。
镈
打击乐器,与钟的区别主要为平口。迄今出土商、西周铜镈十余件,大多集中于湘江流域及其临近地区,器表通常以粗犷兽面纹或其变体为主纹,扉棱由行进的两虎或简化的高冠鸟组成,显示出商周时期湖南礼乐的区域特色。
春秋 双环龙耳铜浴缶
战国 彩绘圆涡纹漆案
XIANG HUN
05
湘魂
革命烈士手迹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JING SHI FA JUE
01
惊世发掘
“妾辛追”印
帛画《车马仪仗图》
全画刻分为四个部分:左上方是两行人物正向右缓步前行,为首的一人头戴长冠、腰佩长剑、身材高大,与同墓所出的T形帛画上的墓主形象极其相似。左下方是由百余人组成的方阵,上下两边的人物都垂手肃立,面朝前方。左右两边的人物则是手执长矛,相向而立。在方阵中竖有鼓、编磬等乐器,右上方是整齐的车舆队伍,右下方是骑兵方阵。
SHENG HUO YU YI SHU
02
生活与艺术
陶金饼、陶“半两”钱、陶“郢称”、陶珠玑
彩绘陶熏炉
此件熏炉内盛有辛夷、茅香、高良姜和藁本等香料。
云纹漆凭几
博具
“轪侯家”云龙纹大漆盘
盘匜沃盥:云纹漆匜(左)
云纹漆水盂(右)
云纹漆案
奏乐俑
歌舞俑
着衣女侍俑(左)
雕衣女侍俑(中)
“冠人”男俑(右)
彩绘木俑
①铜带钩 ②银带钩 ③组玉佩
带钩使用示意图
利苍墓出土。铜带钩用来系束腰带,银带钩用来系刀剑、印玺、佩饰等挂件。组佩由玉环、玉饰组成。
利豨墓漆纚纱冠
铜镜
彩绘双层九子漆妆奁(含文物)
①黄杨木梳 ②黄杨木篦 ③假发 ④粉扑
有上下两层,上层放手套、絮巾、组带、
绢地“长寿绣”镜衣;
下层有9个小漆奁,分别存放假发、梳、篦、针衣、
茀、粉扑及各类化妆品
六子漆妆奁
①角质镜 ②丝绵镜擦 ③木梳 ④木篦 ⑤角质梳
⑥角质篦 ⑦竹擿 ⑧漆竹茀 ⑨角质镊 ⑩铁环首刀
五子漆妆奁
①龙纹铜镜 ②镜擦 ③黄杨木梳 ④黄杨木篦
⑤漆柄茀 ⑥角质镊 ⑦环首角质刀
双层油彩漆妆奁
利豨墓出土。妆奁为夹纻胎,分上、下层,下层内置蟠螭纹铜镜。器表用白色凸线勾出边框、卷云纹、几何纹,纹饰内堆填调油矿物颜料。
双层长方形油彩漆奁
利豨墓出土。夹纻胎。内置漆纚纱冠及附属丝织物、木棍等。盖、外壁用白色凸线勾出边框、卷云纹,纹饰内堆填调油矿物颜料。
①玳瑁梳 ②玳瑁篦
利苍墓出土。此梳齿20根、篦齿59根,都很均匀。梳、篦总称为“栉”。
衣物遣册
利豨墓出土。记录利豨墓随葬衣物有复衣、夹衣、单衣等。复衣为内絮丝绵的绵袍。
衣物木牌
辛追、利豨墓出土。衣物竹笥木牌共15枚,衣料有缯、绮、锦、绣等。缯,为丝织品概称。“衣荟乙笥”木牌中的“衣荟”即指彩绘画衣,“荟”即绘。此木牌与辛追墓三件印花敷彩纱丝绵袍,证实了文献中“画衣”的记载。
绢:平纹丝织物,以两根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上一下交织而成。马王堆汉墓丝织品以绢为最多,多用于绵袍、夹袍、几巾、枕巾、夹袱等缘边。也用于制作香囊、手套等。
纱:经纬丝线加捻、显方孔的平纹织物,轻薄透明。辛追墓有七幅纱,厚度为0.05~0.08毫米。纱在汉时为质地较好的织物,仅用于一些特殊衣物或个别部位。
锦:锦是由两组或以上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多彩重经提花丝织物。利用经纬组织和色彩变化显现花纹。
罗:绞经织物,纬线相互平行排列,绞经和地经相互扭绞与纬线交织。
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又名泥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迄今所见最早的三版套印丝织品。泥金、泥银是将金、银研磨成细小粉末,调胶呈泥状,作为印花颜料。图案曲线为银灰、银白色,小圆点为金色或朱红色,外廓略呈菱形,错综连续排列。经模拟证实,采用雕刻凸版分三步在纱织物上套印而成。以幅宽48厘米计,每米须印约1300次。
印花敷彩纱:迄今发现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图案为变形藤本科植物纹样,外廓略呈菱形,四方连续,错综排列。枝蔓为印花,蓓蕾、花穗和叶子彩绘而成。
几何纹锦
图案由五种不同形状的几何纹组成,花纹满贯全幅。
绒圈锦
又称起毛锦。常用作绵袍领和袖的缘、香囊的底,以及几巾和枕巾的边饰等。以多色经丝和单色纬丝交织而成,表面图案呈立体感的大小几何纹绒圈,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起绒织物,是汉代织锦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豹纹锦枕残片
该枕锦以朱红、深褐、黑色三种经丝和一种褐色纬丝交织而成。花纹由方块、圆点、小石、丛树和荆草组成山丘,豹阔步飞腾其间。
夔龙纹锦
隐花水波孔雀纹锦
该锦色彩古朴典雅,纹样以规则的水波纹作底,饰以直线轮廓的构成的孔雀和六角形图案。
对鸟菱纹绮
朱红菱纹罗
一个组织循环由经线330多根,纬线200多根。
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该绣品采用锁绣法以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绣出飞卷流云和隐约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遣册称之“乘云绣”。
绢地“长寿绣”
在绢上用绿、土黄、朱红、金黄等色丝线,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在漫卷流云中的龙头侧面像。龙为祥瑞之物,寓意长生不老,遣册称之“长寿绣”。
绢地“长寿绣”
此绣品用浅棕红、橄榄绿、朱红、深蓝等色丝线绣成。
菱纹罗地“信期绣”
多色丝线绣出流云、卷枝花草和似燕的长尾鸟,燕为信期归来的候鸟,遣册称“信期绣”。
绢地茱萸纹绣
用朱红、浅棕红、棕和深蓝四色丝线在绢上绣成。茱萸是一种乔木,气味芳烈,可入药,古人认为其能辟除恶气,令人长寿。
绢地蚕纹绣
图案结构简单,作蚕状,其上有“卍”字形纹,具有吉祥寓意。
绢地方棋纹绣
使用墨绿色丝线绣出长宽约为3厘米的斜方格,方格内再绣圈点,组成四方连续图案。圆点采用了打籽绣法,即用丝线紧贴料面绕圈打结,再从原地刺入,形成粒状。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打籽绣品。
灰色苎麻布
平纹织物。文献中“麻”一般指大麻,苎麻称“苎”,中国盛产大麻和苎麻。两类麻织物在马王堆汉墓中皆有出土。该麻布表面留有不均匀条纹光泽,显然经过轧光处理,是现存最早经过踹辗轧光处理的麻织物。
白色苎麻布
墓中苎麻布有粗细之分,细麻布每厘米经密34~36根、纬密30根,幅宽有51、20厘米左右两种。按幅宽51厘米计,此苎麻布经数达1836根,是目前所见最早最精细的麻布。
白色大麻布
平纹织物。大麻,又称火麻、疏麻、线麻。《说文解字》称大麻织物为“布”。此麻布纤维所含果胶较少,或已采用碱性脱胶法,且麻纱较细、均匀,说明当时麻纤维脱胶技术和将原麻劈细的绩麻技术已达较高水平。
“信期绣”香囊
辛追墓有香囊六个,两短四长,遣册记为“熏囊”。短的用于随身携带,符合古楚地“昼配香囊,夜用香枕”之俗;此为长香囊,挂于内室帷帐,驱虫避毒,符合汉乐府古诗《孔雀东南飞》“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记载。
“乘云绣”枕巾
辛追墓出土。覆盖药枕,双层,绢地“乘云绣”面,周缘镶以几何纹绒圈锦和淡黄色绢,里层为素娟。遣册记为“乘云绣枕巾”。
“长寿绣”药枕
辛追墓出土。两端为绒圈锦,上下为茱萸纹锦,两侧为“长寿绣”绢,枕内填塞香料佩兰,遣册记为“绣枕”。这是迄今所见最早保健药枕。
组带
辛追墓出土。用左右两组经线交叉编织的带状双层织物,时称“大带”。丝绵袍等服装需系腰带,以带钩相扣或打结。该组带置于双层九子漆妆奁中,遣册记为“红组带一”。
丝履
辛追墓出土。鞋面为丝缕、底用麻线编成。遣册记为“丝履一两”。
绢袜
辛追墓出土。以深黄色绢缝制而成,齐头,有跟靿(yào,袜筒),袜筒开口处附系带。袜,古称“足衣”。
波折纹“千金”绦
辛追墓出土。丝线编织的彩带,因其上织有篆文“千金”得名。用篆文作织物装饰图案为首次发现。
菱纹罗“千金”绦手套
辛追墓出土三副直筒露指式手套。此手套掌面为主色菱纹罗,指部、腕部用绢。掌面上下饰篆文“千金”绦一周。
绢裙
辛追墓有衬里的单裙两件,形制相同,围腰系带式,用四幅上窄下宽的褐色绢缝制而成,上部加缝裙腰,裙腰两端加长作裙带。一般穿在直裾、曲裾衣服之内。裙,古称“裳”,又称“下裳”。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辛追墓出土。交领、右衽、曲裾。以朱红菱纹罗为面料,素娟为里、缘,内絮丝绵。上衣下裳相连的袍服在汉初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辛追墓出土。交领右衽、直裾。以绛红色印花敷彩纱为面料,素纱为里,内絮丝绵。《说文解字》:“直裾谓之襜褕”。经测算,该衣里、面约用幅宽50厘米的衣料23米,合汉制10丈左右。
曲裾素纱单衣
直裾素纱单衣
JIAN BO DIAN CANG
03
简帛典藏
利豨墓出土13万多字的帛书、简牍,均为战国至汉初的文献抄本,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诸领域,多为“焚书坑儒”幸存,而后又失传的佚书。这批简帛反映了汉代贵族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也是研究秦汉文化思想、科学成就、书法艺术等的珍贵资料,受海内外学界高度重视。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这是一部利用天象占验吉凶的图书,书中以朱墨两色绘出了云、气、恒星、彗星等天象图像约250幅。此处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31幅彗星图。
帛书《五星占》
《五星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全书共约八千字,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进行记录,并运用天文星象来占卜吉凶。古人常把天象与哲学、历法、军事、占卜甚至神话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则是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王政元年至汉文帝前三元七十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运行位置和会合周期,都与现在的测值极相近。
帛书《五十二病方》
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全书一万余字,记载了52类疾病的治病医方和疗法。
帛画《导引图》
现存最早的彩绘气功导引操练图。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YONG SHENG ZHI MENG
04
永生之梦
在辛追墓椁室中央的棺室里,一共放置了四层套合紧密的漆棺,均以梓木制成。四层漆棺上各不相同的棺画,代表着不同的时空,寓意着辛追的灵魂由黑暗空间到天国仙府的穿越之旅。
黑漆素棺
黑地彩绘漆棺
朱地彩绘漆棺
锦饰漆棺
羽毛贴花绢
这时锦饰内棺盖板和四壁的装饰品,在我国属于首次发现。它的菱形图案是用绢条和棕、红各色羽毛贴在素绢面上制成的,有着“羽化登仙”的美好寓意。
文字来源:湖南博物院馆藏信息
图片来源:湖南博物院网上展厅及笔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