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12为Al-Cu-Mg系硬铝合金,可进行热处理强化。该合金经固溶热处理加自然时效或人工时效后具有较高的强度,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加工成形性能,在350~450℃的热态下具有较高的塑性,合金淬火后具有较快的强化速度。淬火后,2A12能保持较高的塑性时间为1.5h。
本批次生产的2A12铝合金环形锻件力学性能要求Rm≥390MPa,A≥10%。此力学性能需要锻件在锻后进行热处理才能满足,热处理方式一般为固溶+人工时效或固溶+自然时效。但查阅相关资料及标准,既无2A12 铝合金锻件人工时效后相关性能数据,也没有锻件人工时效与自然时效性能差别的相关资料。因此,本文针对2A12铝合金环形锻件进行了固溶、人工时效、过时效和自然时效工艺处理试验,检测了经不同热处理工艺后锻件的力学性能,并对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锻件的显微组织进行了比对分析,确定出满足锻件力学性能要求的最佳的热处理工艺。本试验既积累了2A12铝合金锻件热处理相关力学性能参数, 也可为今后2A12环形锻件的生产提供指导。
01
锻件及成形工艺
热挤压态棒材在(470±10)℃下保温6~6.5h 后进行锻造加工, 锻后空冷。锻件成形过程主要工序为:下料—加热—镦粗—冲孔—碾环机扩孔—热处理。2A12 铝合金环形锻件尺寸见图1。

02
热处理试验及其力学性能
2.1 热处理试验方案
2A12铝合金锻件空冷至室温后,进行固溶处理试验。固溶工艺为(490±5)℃保温4h,水冷。从固溶后的锻件上切取试样,编号分别为S01、S02、S03、S04、S05。对不同编号的试样分别进行人工时效、过时效和自然时效处理。试样经热处理试验后检测其硬度, 并在不同编号的试样上制取力学性能试样和显微组织试样。每组力学性能试样分别制取两个进行检测, 不同编号的试样热处理试验及力学性能数据见表1。

2.2 力学性能分析
分析表1 数据可见,S01试样(固溶+5h人工时效)和S05试样(固溶+自然时效)的力学性能均能满足要求;与S01试样力学性能相比,S02 试样(固溶+8h 人工时效)和S03试样(固溶+10 h 人工时效)热处理后,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及硬度略有提高,但伸长率明显降低,不能满足伸长率≥10%要求。S04试样(锻件固溶+10h 人工时效)热处理后空冷至室温,然后再进行10h补充时效,此时锻件进入过时效状态,试样硬度较S03 试样略微降低,抗拉强度及伸长率大幅下降。由此可见,2A12 铝合金锻件力学性能最优的热处理工艺试样编号为S01和S05。
03
锻件的显微组织分析
不同编号试样的显微组织见图2。2A12铝合金淬火后,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效过程中发生分解,析出强化相。主要强化相是S(CuMgAl2)相,其次是CuAl2相。分析对比图2(a)~(d)中的显微组织可以看出,随着人工时效时间的延长,晶界间析出的化合物数量逐渐增多,且聚集分布。化合物的这种聚集分布使晶界弱化,不但造成了锻件伸长率降低,也使锻件后期使用过程中晶间腐蚀倾向增大。图2(e)为自然时效显微组织,由图可以看出,自然时效后化合物均匀弥散分布,此种分布方式能阻碍位错重新排列, 从而提高锻件的强度和塑性,晶间腐蚀倾向性也会减小。但自然时效是以GP 区强化为主的,组织不太稳定,当零件工作温度超过100℃或后续工艺过程中锻件的加热温度超过100℃时,组织会发生变化,建议如果较高温度使用时选择采用人工时效替代自然时效, 以获得稳定的组织状态。因此,图2(a)中S01试样对应的热处理工艺较优。

经对2A12 铝合金不同热处理试样力学性能对比分析可知,S01试样(固溶+5h 人工时效) 和S05试样(固溶+自然时效热处理)的力学性能较佳;对2A12 铝合金不同热处理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可知,S01 试样对应的热处理工艺较优。综上所述,2A12 铝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固溶[(490±5)℃保温4h,水冷)+人工时效((190±10)℃/5h]。
04
结论
(1) 随着人工时效时间的延长, 锻件的抗拉强度及硬度略微提高,但伸长率逐渐降低。当达到过时效状态时,锻件的抗拉强度大幅降低,伸长率继续下降,硬度较过时效之前略微降低。
(2) 固溶+人工时效[(190±10)℃/5 h,空冷)与固溶+自然时效(室温,≥96 h]的热处理工艺均能满足锻件力学性能要求;自然时效状态与人工时效状态相比,2A12 铝合金的晶间腐蚀倾向性小。
(3) 2A12 铝合金环形锻件最佳热处理工艺为:固溶((490±5℃)保温4 h,水冷)+人工时效[(190±10)℃/5h]。
编辑:铝加网编辑陈伟敏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热加工论坛,引用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我们将及时给予处理!
资讯分享
更多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