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标志意义的“十条措施”
一瓶白酒的诞生,要经过制曲、制酒、陈酿和勾兑四个环节,每一处都有各自精妙的关节,非经多年的钻研摸索,虽见其庭而难窥其门,虽窥其门而难入其室。
这四大工种成就其一,便足称门派名师。越其之上,是精通四艺、融会贯通者,是为一代宗师。而再往上,便是能够写经定律的规则制定人,是为大宗师。
写作“十条措施”的时候,季克良在职务上还仅仅是酒厂生产技术科的副科长,但已经展现出日后成为一代宗师的秉质。
在论文中,季克良开篇就确立了白酒酿制的教条性原则:制曲是基础,制酒是根本,陈酿和勾兑是关键。后来这成为全行业的一个共识和通则。
在“十条措施”中:
与制曲有关的一条——对优质曲的品质提出了要求;
与粮料有关的两条——给出了磨粮的最佳比例和发粮水分的控制数据;
与蒸粮、收糟和堆积发酵有关的三条——给出了具体的蒸粮时长、气压公斤数、收糟温度区间和堆积适温度数;
与酒窖管理有关的一条——提出了避免次品事故的管理要点;
与取酒有关的一条——给出了“量质接酒”的几个操作规范;
与贮藏有关的一条——提出了“分型出醅、分型上甑、分型入库”的基本法则;
与增产有关的一条——给出了多产酱香酒的一些技巧。
“十条措施”除了涵盖酿酒的四大生产环节、定性的判断和建议,还有定量的技术参数。它解决了生产工艺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水分之争、曲药之争、窖材之争、原料之争、温度之争等问题。在后来的十多年里,它们经过一次次的打磨和优化,成为茅台酒厂的企业质量标准。到1985年,在此基础上,国家颁布了大曲酱香型白酒生产的国家标准。
在坊间,“十条措施”被总结成了茅台酒的十项酿制工艺规范。
一:一个基酒生产周期。
二:两次投料,两次发酵。
三:三种典型体,酱香、醇香、窖底香。
四:四十天制曲发酵。
五:五月端午踩曲。
六:六个月存曲。
七:七次取酒。
八:八次加曲。
九:九次蒸煮。
十:十项独特工艺——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轮次多、用粮多、用曲多;出酒率低、糖化率低;长期储存,精心勾兑。
这个描述还是过于复杂,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挤入酱香酒赛道,人人以茅台酒厂为标杆,便有了朗朗上口的口号“12987”——“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日后,所有酿制或经销酱香型白酒的人,都会背诵“12987”,以此为区别于其他白酒的重要特征。如果就专业而言,同是“12987”,不同酒厂最终体现在产品上的差距仍然非常大。这就好比学打太极,摆架作势,动作像模像样,也许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然而,要打出太极拳的精气神,打出独特的气度和格局,却需要深研,掌握拳理、拳式和套路,并经受时间的残酷磨炼。
摘自吴晓波的《茅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