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陕西省林业局消息,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省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培育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发展竹、草、棕、柳编等林草竹藤编织产业,加快推进产值在1亿元以上、优势明显、资源聚集的“小而精”特色产业优先发展、遍地开花,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汉中藤编产业体系。支持藤编产品进景区、民宿、街区。
建设千亩示范基地 探索藤编新业态
《意见》明确,培育优质竹藤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青藤种质资源库。支持建设青藤扩繁示范基地1000亩,适合藤竹融合编织的木竹、水竹等示范林1000亩,逐步实现藤编原材料供应由进口主导型向本地利用型转变。
提升生产加工能力,支持在资源富集的村、镇,建设1-2个青藤去皮、软化、剖分等初加工基地。在保护传承非遗手工工艺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加工手段,融合藤编与竹编工艺,创新藤竹、藤木、藤铁、藤布艺等“藤+”复合编织技术,开发特色化、多样化、高附加值终端产品。
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在非遗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地区,推动建设藤编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持构建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链,推进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培育认定一批龙头企业。支持藤编企业加入国家竹藤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联盟、中国竹藤品牌集群,聚集优势资源抱团发展。
促进产旅融合发展,培育传统工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集散地、特色小镇,展示藤编的独特魅力。打造一批富有竹藤文化元素的自然观光、传统工坊体验、乡村旅游等精品线路。探索藤编特色休闲旅游与民宿、研学、康养融合发展新业态。
培养拔尖人才队伍 推进非遗创新发展
做好非遗保护传承,阐释挖掘汉中藤编的历史文化、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打造公用品牌,讲好非遗故事。命名一批非遗教学实践基地,培养一批掌握竹藤编织工艺拔尖青年从业人员。将藤编参照民间工艺品艺人工种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将藤编作为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培育藤编技能人才队伍。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省级、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艺美术大师或行业大师。
创新藤编产品研发,挖掘汉中藤编的传统工艺、编织技法和文化寓意,充分发挥手工匠人和藤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用,提炼汉中独有的青藤加工和编织技艺,生成汉中藤编特有文化符号。研发符合新时代审美、新时代需求的竹藤灯饰、竹藤挂画、家用藤具、旅游伴手礼等多元化产品。鼓励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将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
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支持汉中市创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汉中研究基地、国家藤编工艺站,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大关键性技术攻关,破解野生青藤粗细不均、结多节短、采割困难等问题,提升藤材利用效率。制定健全工艺手册、流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全产业链技术评价体系,在保护传承中提升藤编产业标准化水平。
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支持企业通过中欧班列等拓展国际市场。鼓励藤编企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藤编工匠等从业者参加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津洽会等经贸交流活动,扩大产品销路,提升产品知名度。支持汉中设立藤编科研工作站,成立藤编产业协会。
拓宽多元销售渠道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机制,引导农户流转林地经营权,通过“租金保底+利润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与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资产性增收。将藤编产业纳入庭院经济发展重要内容。鼓励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宽藤编产品多元化销售渠道。
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持续吸纳具有劳动力的脱贫人口、妇女、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近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鼓励企业与当地具有编织技能的老龄人群建立劳务协作,解决农闲时节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劳务性增收。
发挥联农带农优势,推动传统手工艺人联户带徒,传承藤编技艺,不断壮大传承队伍。对适合就地承接的采购订单和劳务用工,可优先提供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将联农带农情况作为评选省级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的重要条件。鼓励创建非遗工坊、传承体验所(点),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