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革命,待然性,非英国,乃全球,其动因,及资本,
新技术,新原料、新劳力,新市场,大分工,产消链,
1987—88年到英国最大的收获不是写了英文论文处女作,而是从“待然性”对“英国工业革命”做了“全球史整体”思考,在曼彻斯特运河空空如也的码头上,从“部分论,mereology”的“井底之蛙”转为“整体论,holism”的思辨,悟出“产业革命”不是“英国的,English”,而是“全球的,global”。这是我的学术大转身。
全球产业革命之我见
产业革命是人类从区域文明走向全球文明阶段的全球性经济结构变革,其动因、要素和作用等均非“英国的”或“工业的”,而是全方位全球性社会经济变革。产业革命源于全球经济失衡,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要科学地吸取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认识规律,顺应规律,抓住机遇,少走弯路,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对产业革命有正确的认识。
一、产业革命:全球性全方位社会变革
产业革命研究多以国家为界。自1884年已故阿诺德·汤因比《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讲稿》以来,以英国产业革命为题的论著和研究法、德、美、日等各国产业革命的论著纷纷问世。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以一国为界研究产业革命是否有局限性,是否科学?一国是否有进行产业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历史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产业革命是人类从区域文明走向全球文明阶段的全球性经济结构变革。
与古代彼此隔绝、分散孤立的区域文明发展阶段不同,中世纪以来各大文明之间的交往和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当全球在经济上连为一体之时,一切重大的经济变革便不再可能仅仅是“国家的”,而只能是“全球的”。“某国产业革命”的提法是误导的。我们应当走出以国家为界研究产业革命的误区,更高更广更深地认识这一历史现象。
产业革命的动因、要素和作用等等均非“英国的”,而是“全球的”。
产业革命所要解决的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英国只是唯一的庞大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一部分。其变化不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整体内部有机运动的逻辑结果。尽管国家政策和民族经济特点等会加速或延缓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就整体和本质而论,还是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左右地区性的民族国家经济。本文的论点之一是:产业革命的动因、要素和作用等等均非“英国的”,而是“全球的”。
产业革命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社会经济变革,绝非单一的“工业革命”。
国内学者多将“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译为“工业革命”,认为主要是工业领域中以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取代手工业生产和手工工场制并波及其它领域的变革。这一界定有失狭窄。“industrial”一词除“工业的”外亦有“行业的”和“产业的”之义,理解为“各行各业的”或“各产业的”更为贴切。产业革命虽始于工业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但并非仅限于工业变革, 而是农牧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建筑和房地产业、信息业、社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采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而相辅相成的全方位社会经济变革。产业革命实质上是以国际分工的全球经济取代自给自足的区域经济的全球经济结构改造。新的全球经济是全球市场导向、科学技术领先、民族国家经济利益至上、国际竞争驱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主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就其历史任务而言,产业革命至今方兴未艾。当然,就其发展进程而论,亦可分为若干阶段。产业革命是全球现代化的过程。而各国的“现代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产业革命源于全球经济失衡
人类处于彼此相对隔绝的区域文明阶段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各大文明间虽有交往,但没有形成依存关系。因而,无论在文明发达的东方大国中,还是在落后的西方小国中,在完成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形成相对稳定的自给自足农工商经济结构之后,都没有出现大的技术和生产力的突破,有的只是传统结构内的技术改进和体制完善,以至其结构越完善合理越稳定发达就越难以突破。也许这正是全球经济突破的缺口不是在中国和印度那样封建经济成熟发达社会结构稳定的东方大国而是在资源贫乏经济结构不完善的落后西方小国的诸多原因之一。
落后的西方小国为寻求东方文明和财富而走向全球,开辟了新航路。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国际贸易和殖民扩张形成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经济,而形成中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内部矛盾导致一系列新问题,使全球经济失衡。
西方金银长期大量外流致使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维系艰难。自罗马帝国以来,日益扩大的东西方贸易一直是香料、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等精美的东方产品流入落后的西方。西方国家由于一直无适合东方市场的大宗商品,不得不以巨额金银支付东方产品。 扭转对东方贸易的巨额逆差是迫使一些西方国家重视生产,改进技术,鼓励出口的关键所在。
美洲和非洲庞大的殖民地形成新的供需矛盾。殖民地构成了全球经济中新的市场需求。殖民地给全球经济提出的问题是:谁来加工殖民地的大量原料?谁来供给殖民地所需的大量工业品?在欧非美三洲间大西洋“三角贸易”中,对纺织品、枪支弹药、五金制品、玻璃器皿和酒等产品的需求和掠夺美洲和非洲形成的巨大需求均需欧洲提供。传统的手工生产显然已无法满足殖民地的需求。
在日益扩大的全球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全球贸易中的贸易差额问题、殖民地原料加工问题、殖民地工业品供给问题等等都归结为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这一根本性的矛盾。传统的自给自足区域经济中的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已不适应全球经济的需求。正是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需要呼唤生产力的突破并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新生全球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是的导致产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和产业革命的必要性之所在。
总之,小生产已不再适应全球大市场的需要。全球性大市场需要大生产。生产技术、生产能力、生产组织、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彻底改造已成历史需要,舍此而不能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
三、产业革命: 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
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要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去解决。产业革命的可行性不是国家的或地区的,而是全球性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孕育着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全球性人类共同合作的第一个成果,是人类冲破区域隔绝而共同促成的第一次全球性经济飞跃和社会变革。产业革命因全球经济矛盾而发并改变了全全球的社会经济结构,因而开始了人类共同物质文明发展阶段,开始了真正的全球历史时期,开始了地球村时代,开始了现代化。
产业革命中的技术改造和发明创造的推动力是全球性的。
以往发明的动因和影响多为区域性的,而后再通过各种途径传遍全球各地,如车轮、水车、罗盘、火药、 造纸术、印刷术等。而产业革命中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发明是应全球市场的需求而兴并且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
开产业革命先河的棉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和发明创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球市场棉布的传统供方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但是,棉纺织业的技术突破却出现在原本没有棉纺织业的西方,出现在区区岛国英国,原因何在?
产业革命前,全球市场上棉布的现行市场和潜在市场广阔,利润丰厚。谁去满足这巨大的市场,谁就会获利,就会大发展。在历史提供的机遇面前,先进的东方国家并没有主动面对挑战,而是把机遇留给了落后者。
就英国乃至西欧而言,棉布曾是“洋布”。欧洲语言中本无“棉布”一词。而英语中现指棉花和棉布“cotton”一词原指16--17世纪英格兰北部曼彻斯特等地生产的呢绒。只是当兰卡郡的曼彻斯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之后,“cotton”一词的新义“棉花”或“棉布”才超过并取代了其原义。同样,“cloth”一词亦原指呢绒而非棉布。西方自古穿用呢绒和亚麻。丝绸和棉布皆为东方泊来之奢侈品,非上流社会人士难得享用。17--18 世纪棉布轻薄柔美穿着舒适易于洗涤的优点在西方促成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服饰革命。大批欧洲移民又将穿用棉布的时尚带到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殖民地。
然而,棉纺织业落脚西方绝非易事。直到中世纪后期,欧洲人才仿造出劣质粗棉布。安特卫普曾是欧洲较早的棉纺织业中心。16--17世纪之交一些安特卫普棉纺织工人移居英国才使英国有了棉纺织业。英国不产棉花。因而,英国棉纺织业的原料从一开始就是进口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也是外来的。
在新兴的英国棉纺织业同东方传统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中,鹿死谁手不取决于传统优势而取决于发展潜能。历史的经济自然选择法则是残酷的。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大国棉纺织历史长,技术高,产品精,传统优势显然。但这些东方大国都是经济内向型的发达封建国家,对全球市场无所求,无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欲望和需求。而且,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当其棉纺织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便成了禁锢技术改进和发明创造的消极因素。在历史发展中,传统优势不时转化为发展劣势,古今中外,盖莫能外。而棉纺织业起步晚、技术差、产品粗、无原料的西方小国英国却因其经历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无行会和传统束缚、有国内和广大殖民地市场、有得自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的大量资金、少封建影响、多自由或家内劳动力、小国寡民产业结构不完善、资源贫乏、不能自给自足而不得不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具备了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资格,抓住机遇,劣势变优势,形成发展潜能,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后起优势。
需要是发明之母,实践是发明之父。英国的棉纺织业原本是外来的,诱人的市场利润和政府奖励促使一批少科学知识多实践经验的发明家吸收前人成果逐步发明了各种纺机和织机并以水利、畜力和蒸汽机驱动。工厂制下的机器大生产终于战胜了手工业小生产,满足了国内和全球市场的巨大需求。棉纺织业的兴起在机器制造、采煤采矿、冶金、化学、交通运输、商业金融和农牧业等方面产生了多米诺效应,一发而不可收。
从技术和科学发展史看,经济发展提出的问题何时何地由何人解决似乎是历史的偶然。但历史的必然性则是问题或迟或早总会有人去解决。而谁能去解决问题完全凭机遇与实力,这就是待然性。
产业革命中技术和科学问题的解决是全球性的。
技术和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长期集体智慧的积累和结晶。产业革命改变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地位,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创共享的无国界财富。产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多为集大成之创新。纺织、冶金、交通运输、机器制造、通讯和动力等方面的技术进步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各国的技术成就并由不同国家的人所完成的。瑞典、德国、英国、法国等过都对炼钢技术进步出了力;美国人怀特尼1793年发明的轧棉机解决了英国所需大批原棉问题也使美国南部成为“棉花王国”;美国人福尔顿集多国技术而发明的蒸汽动力轮船改造了远洋运输业;化学、电气、电讯等方面的情况无不如此。当然,随着产业革命中专利制度完善化和科技专利成果商品化,科技发明创造成果的传播受到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限制。科技产品流动成为法律保护下的国际技术有偿转让。因而,及时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是发展的关键。产业革命以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竞争。谁能掌握并有效地利用国际最新科技成果谁就先发展。
产业革命的资本是全球性的。
产业革命中所需的大量资本来自资本原始积累,来源非常复杂,是数百年剥削和殖民掠夺的结果,是全球人民千百年辛勤劳动的血汗。 转化为产业革命资本的财富来自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剥削掠夺,来自野蛮的黑人奴隶贸易,来自美洲种植园和金银矿,来自对印地安人、非洲土著、亚洲各民族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千百年积累的黄金、白银、钻石、珠宝和象牙等财宝的掠夺,来自不等价贸易,来自海盗劫掠…。产业革命的资本是以经济手段或暴力集中的人类共同财富。全球各地区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地付出了巨大的财富。这笔财富如此之大,绝非人口仅数百万的岛国所能自给。国际金融体系形成于这一时期并非偶然。银行和证券公司在产业革命中为积聚国际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也因此而大发展。股票和股份制的形成,资本国际化是产业革命有别于以往经济变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发展表明:经济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向相应,而国际资本流向是受全球经济运动规律支配的。 因而,以各种方法从各种途径获取国际资本是区域(作为全球经济一部分的地区或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点在今天尤为突出。我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国际资本。当然,利用外资应慎重科学,严格管理,以防被外资利用。
产业革命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市场是全球性的。
产业革命源于全球市场,而全球市场又是大生产存在的基础。大生产的原料来源于全球市场,产品销售亦面向全球市场。现代大生产只有形成规模生产并不断扩大再生产才能生存。 当年,英国“世界工场”地位的确立得益于其庞大的全球性殖民帝国和全球其他地区和国家对其产品的巨大需求。英国后来居上也得益于发展占先无竞争对手的有利国际环境。大生产满足了全球市场的需求,而新的全球市场需求刺激大生产进一步发展。因而,走入全球市场是每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前提。
19世纪西方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和瓜分全球的主要驱动力是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列强以武力和廉价商品打开大大小小的国门,将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拖入全球市场。这一残酷野蛮的悲剧性历史进程表明:各民族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因而,落后国家摆脱奴役和剥削的根本出路在于奋发图强,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利用全球经济发展自己,从而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面对挑战,任何消极躲避和自我封锁都无助于改变命运而只能加重灾难。要发展必须走向全球,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民族经济不再是封闭的个体而只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界限日益淡化的今天,更应当确立大市场观念,即市场无国界,国内市场只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以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
产业革命的发展是全球性的。
产业革命不是在一国内开始并完成的,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内各部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历史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的延续性强于阶段性。实际上,历史转折远比人们乐于接受的缓慢得多。各国的“产业革命”并不存在。各国的现代化只是全球产业革命扩展的一部分。因而,发展晚的部分的“现代化”由于占后起优势得以利用已有的新科技成果,水平和速度自然要高要快。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只是产业革命的一部分。如果没有18--19世纪英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应发展,那有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只要看一看这些国家经济起飞时的技术、科学、资金、市场和原料等要素的国际性便可理解了。
产业革命所要确立的是新的全球经济结构。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等等只是产业革命的中科学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国际分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全球经济体系中各个不同部分(地区或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一直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变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经济发展的后起优势在国际分工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成果和国际资本的自发国际流动和相应的国际分工调整不断促进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并改变其内部结构。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世界工场”地位受到享有后起优势的德国和美国的挑战而逐渐丧失。此后经济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剧国际竞争,使作为全球经济一部分的国家在全球经济某一领域中独领风骚的时间越来越短,后来居上。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发展最终属于尚不发展的地区。谁能抓住机遇,占据后起优势,谁就能有所发展。作为全球经济中的后起者,中国正抓住机遇,利用后起优势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改变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不利地位。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在科技水平、全球经济结构和管理水平等许多方面比18--19世纪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好得多,比20世纪中叶以来兴起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优势。同时,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中国这个重要部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全球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无论从全球经济的结构和秩序还是从总体发达程度看,目前全球经济还处在相当低的阶段,为南北发展失衡所困扰,为不合理的全球经济秩序所阻碍。当今,围绕建立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正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艰难和希望。
产业革命使全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使人类拥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使人类的贪欲和利益冲突日益增长。争夺全球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导致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和两次全球大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拥有了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并最终毁灭人类的能力。产业革命促进了文明进步,但也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将不断引起新的问题。产业革命以来,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走出怪圈,企盼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当前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进行的。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吸取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教训,认清形势,走好自己的路。今天,一切重大问题都是全球性的。因此应从全球整体去考虑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重新认识产业革命的意义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