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履带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链式给煤机  无级变速机 

这种“环评”项目的招标,你会参与投么?

   日期:2024-04-16 08:09: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7    评论:0    
文/汤贤乱20240416
上周,有个业主单位代表,突然给贤乱发了个环评招标公告,邀请贤乱参与他们公司码头改造项目的环评招投标。
受到业主直接邀请,心里还是有一丝欣慰的,这是被惦记、被需要的感觉,只比被女孩表白差点。
与中介告知招标信息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做不了的同行转介绍一个项目,也没这味。
1
不说个人名声在外吧,最起码人家还惦记着我们。知道我司团队还能胜任此项工作,认可我们的专业技术能力。
事实上,我司技术团队在当地高效完成了不少同类项目,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算是有口皆碑。
环评虽然风光不再,但环评法至少还威力犹存,而环评人也还要生活。在市场需求萎缩同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能被业主直接惦记及认可,小小欣慰一下,不过分吧。
我认真打开对方发来的公告,仔细研读项目概况和要求。心中一边欣慰,一边筹划着要让谁、谁、谁写技术方案去投标。
岂料他这个改造项目没啥实质的建设内容,主要对接卸船型进行设计核定,让原来设计停靠大船的码头泊位,可以同时停靠小吨位的船型,只需增加少量消防设施即可。
“本项目不改变码头现有结构,不改变装卸工艺,不改变工艺介质,也不增加装卸物种及数量……”
啥也不改变,没什么环境影响。既然如此,只要去交通管理部门备个案就行了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才不管吧。毕竟,“环评”评价的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现有项目既然履行了环评手续,得出了环境可行的结论,验收后运营期又符合环境监管要求,一切正常。如今的改造只是小船换小船,哪会有什么额外的环境影响。
2
我一开始以为是业主对环评的忧虑过头了,项目稍有改动就想着是不是要去报个环评,以免被生态环境执法查处,来个“按日计罚”,成为项目运营期不可承受之痛。
在很多生态环境过度监管的地方,建设单位或如惊弓鸟,生怕动辄得咎,所以对项目技改或变动非常谨慎,宁愿多做环评,也不敢遗漏。
这固然是好现象,说明新环保法和环评法强调的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已深入企业之心了。但凡事过犹不及啊。
于是,我跟他解释说,环评是按建设项目环评名录、重大变动清单等规范文件来确定的,你这“改造行为”,在名录与清单之外,不用开展环评。因此,也无需开展项目招标了,取消以节省这笔开支吧。
然而,对方并不接受我的“好意”,说他们咨询过当地政府部门,经公司内部讨论后,依法进行环评招标,不宜取消。
也就是说,无论我司参不参与投标,他们最终都要找到一家合适的环评机构,来开展此项工作,完成招标文件中提出的目标:获得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环评的批复。
第一次我仅是口头解释,怕他怀疑我记错或判断失误,所以第二次我又正式书面解释了,同时给他发了《2021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广东省豁免环评手续办理的建设项目名录(2020年版)》和重大变动的清单,还截图划线与“码头改造”相关的内容,以证明本次改造确实不用做环评。
即使强行去做环评,环评文件中的类别与等级判定依据也不好写,走到专家评审环节,又会被人质疑。送到生态环境局,懂行的领导更不会审批,还怪有多此一举。其环评的必要性,经不起法规、现实和历史的检验,往后做会骑虎难下。
我一番苦口婆心,对方最后的回复却是“我个人还是依然希望贵公司能来参与(投标)”。
这直接把我给整懵了,行走江湖这么多年,没见过死活要对一个无需环评的项目开展环评的业主。是他听不懂我的话,质疑我的专业水平,还是有什么别的难言之隐?
我一时想不通,然后以成年人的方式拒绝了他的投标邀请,即不回复他最后的消息。
对于不相信我专业判断的业主,我是不愿为之服务的。
3
周末,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有个在一家油墨制造企业当环保部门主管老同学来电话闲聊,问我在做什么,要不要约几个人一起掼蛋。
我停下写作来,寒暄一番。说可以啊,最近掼蛋这么流行,校友会、同乡会、商会到处在搞比赛,练习好了可以去报名参加,扩大社交圈。然后同样问他,最近在忙什么。
同学叹息说,他们企业经过ISO14001环境认证后,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和智能化均有提升,企业运营流转按部就班,一切井然有序,现在环境管理相对清闲,正是掼蛋好时节。同时表示,由于整体经济市场不乐观,公司既不扩张,也不增产,现有环境管理人员几乎无用武之地,公司不但要降薪,还计划裁员,真是惨啊。
我说,你这个企业环保高管开玩笑的吧,以前你都是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的,什么项目建设及扩建时的环评、排污许可、验收、风险应急预案、VOCs一企一策、污染源普查、日常环境监测与执法监管应对,哪一项离得开你。
他说,今时不同往日啊,正常达产运营后政府无事不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环境管理部门被需要的程度下降了,得策划点事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行。
说话间,我脑袋中有个念头一闪而过,突然又想到前日那个码头改扩建项目的招标。
内心反思,有些时候,我们单纯地从事情本身或技术角度去看待环评项目及环境管理问题,视角是不是过于狭窄?
就像生态环保督察、碳达峰碳中和等,它们仅仅是环境议题那么纯粹么?

END

原创不易, 请多鼓励, 欢迎参与。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