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杭州市余杭区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促进余杭‘专精特新’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Yhsk23C08)。刘刚“.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促进余杭区“专精特新”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3(11):10-14,18.
▶ 刘刚,男,浙江龙游人,硕士,任职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政策与创新管理。全 文 如 下
摘 要:
“产业大脑”以数据驱动供求关系循环优化,“未来工厂”以数字技术重构组织模式,“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余杭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文章构建“数字经济系统→专精特新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底层逻辑,考察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与余杭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之间的关系,探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提出以下对策:发挥“平台经济”优势,赋能“专精特新”数字化改造;培育数字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基座;构建数字人才体系,优化“专精特新”人才供需匹配。文章旨在为余杭区加快建成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提供参考借鉴。0 引言
“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聚焦核心主业,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强[2]。杭州市余杭区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提升的实施意见》,明确力争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 家以上的目标。2022年,余杭区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109家,入选第4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位列全省第1位,同时累计入选省、市“未来工厂”体系企业共计89家。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是数字经济系统的核心架构。其中,“产业大脑”以数据驱动供求关系循环优化,“未来工厂”以数字技术重构组织模式[3-4]。已有文献聚焦“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新范式,构建数字经济系统新生态。徐强[3]指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业务场景有助于增强浙江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推动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王静等[4]认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作为数字化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呈现,将成为第4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生产新形态。李明松等[5]指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构建的数字经济系统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支柱。郑闽红等[6]强调构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面向全生态、全产业链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浙江之路。黄学等[7]认为“产业大脑”建设是落实数字化改革、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由“平台赋能”向“生态构建”跃迁的关键举措。胡胜蓉等[8-9]指出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引领下,网络协同不断深化,数据要素持续汇聚,数字价值挖掘与赋能作用逐步提升。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韩晶[1]指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董志勇等[2]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鸿沟”,要强化平台建设,促进创新生态体系中的主体协。刘飞[10]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保障、推动数字化应用促进转型升级等建议。刘志彪[11]强调产业政策在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贺东东[12]指出工业互联网建设有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王彦林等[13]认为要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内部治理,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孟越等[14]建议“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助力提质增效。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业务场景的数字经济系统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余杭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构建“数字经济系统→专精特新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底层
逻辑,考察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与余杭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之间的关系,探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1 余杭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特征、作用与现状
“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和发展潜力较大,专注为大型项目和企业提供专业配套产品和服务,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10],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也有利于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1]。余杭区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孵化,面向中小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率先制定全省首个区县级“专精特新”实施方案和遴选办法,建立区级“专精特新”滚动培育库,加速构建““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省级专精特新→省级隐形冠军→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体系,针对四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给予培育资金扶持,目前已有入库企业340家。围绕赋能“专精特新”发展的空间、人才、资金、孵化平台等关键要素,余杭区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68条”政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被评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分别给予资金奖励,设立各类产业基金项目,积极参与杭州市“3+N”产业基金集群。余杭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全局部署、靶向发力,以产业链延链、扩链、强链、补链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一批注重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培育、发展中小企业融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战略布局,并且取得明显成效。余杭区入选2022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109家,位列数量全省前列;入选第4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3家,位列全省第1位。余杭区“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来自制造业,逐步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2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大脑”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的载体,“未来工厂”则是浙江智能制造的标杆[6]。浙江省重视“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的引领性、基础性作用,通过“产业大脑”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由“平台赋能”向“生态构建”跃升[9]。“产业大脑”集成整合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数据资源,提供一站式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化改造由“点”向“线”、由企业向行业拓展延伸,构建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数字管理的新模式[7]。余杭区无人驾驶“产业大脑”是首批省级“产业大脑”之一,作为全国唯一以城市商业化运行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余杭区正深入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无人驾驶城市场景中的应用。“未来工厂”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为主体,引领新智造,发展现代化工厂,让数据自由地流动起来,是“未来工厂”的核心功能。余杭区以制造方式创新、企业形态重构、要素资源重组为重点,加快发展数字赋能制造业,因企施策培育“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多种“未来工厂”形态。通过建设“未来工厂”,余杭区的企业平均万元产值成本降低19.8%、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5.8%、生产效率提高46.2%、能源利用率提高18.3%。着眼组织型制造新模式、智能化制造新方向,余杭区正探索实践“智造单元→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成长路径,分层、分级扩大“未来工厂”培育基数,以数字化改造攻关项目作为制造业升级切入口,构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体系[8]。
截至2023年1月,余杭区累计入选入库省市“未来工厂”体系企业共67家,其中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1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1家、市级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7家。入选首批省级“数字工厂”培育名单企业5家,分别是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企业科技与发展,2023 年,第11 期,总第505 期11份有限公司、浙江菜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坤道威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入选2022年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企业共2家,2022年省级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指导目录企业共18家,2022年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共4家,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共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共10个,入选数居浙江省各县市区第3位。
2.2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与余杭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余杭区聚焦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布局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运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网络协同等,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升平台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企业参与“未来工厂”建设的动力,促进数字新技术渗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余杭区持续强化平台、赋能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大脑”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深化基于数据跨区域、分布式生产运营,着力提升对平台资源和区域服务的整合能力。面向智能制造领域推动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聚焦高端设备等重点行业,推动构建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与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双跨”平台共建企业级、行业级、产业链级平台,增强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产品创新能力[12]。余杭区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导向,围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产业大脑”新场景,充分激发企业参与“未来工厂”建设的意愿、动力和能力。以资源要素作为智能制造的硬核支撑,带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智能化转型、协同化创新。通过搭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创新平台,余杭区整合打通产业数字化全要素链,实现精准、高效地供给,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余杭区为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新智造体系,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孪生、柔性制造等新技术渗透,加快推进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上线[7]。以平台型企业、“链主”企业、“数字工厂”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为骨干力量,余杭区建立多层次的数字经济企业梯队,全链路、全方位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融合”的产业生态。
3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影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路径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以要素数据化为逻辑起点,打通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技术、市场、资本等高端要素壁垒,实现政府制度、流程再造,全面释放数字生产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首先,“产业大脑”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以公共资源交易、企业信用服务、金融综合服务等为基础的政府侧公共资源数据和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为基础的企业侧发展数据联通互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社会协同能力。“产业大脑”构建完整的数字产业生态,与余杭区创新创业生态实现协同演进,推动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通过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对“专精特新”企业产值、税收、增加值等数据和用电、用能、用水、用地、用工等匹配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比对,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政府支持力度与监管精准度。其次,基于“未来工厂”系统架构的余杭区新智造公共服务应用平台初具雏形,通过全过程溯源、检验检测、数字供应链等,实现垂直产业场景化应用创新,运用数字技术驱动高端制造领域研发、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模式转变。以“未来工厂”“未来产业”等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实现数据要素、资源要素、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提升“专精特新”数字应用能力,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协同共创的数字经济系统[13]。“产业大脑+未来工厂”通过加工政府、企业、行业等数据,加工整合数字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工艺技术、运营管理、行业知识等信息,汇聚形成知识库和能力中心,助力企业高效、合理地进行战略决策,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通过重塑政府、市场、企业关系,重构技术、资本、劳动、数据关系,“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动中小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实现跨组织、跨区域融合,构建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管理变革。“产业大脑”通过实时呈现产业运行态势、反馈供应链动态、多维度地展示产业信息和行业发展趋势,增强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专精特新”企业根据自身定位和实际运营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形成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场景解决方案,有效节约生产运营成本。搭建“产学研”协作联盟、产业链上下游、开发者社群等沟通协作桥梁,促进多元化主体参与、多渠道资金投入,提高数字服务商的主动性,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的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成为能力集聚、整合、输出、反馈、自进化市场,数字经济系统的重大应用、子应用、地方特色应用和未来能联结的各类市场化应用,通过解构、重构、嵌入、上架、联合等形式,形成功能层次丰富的体系,实现“通用和特色兼备”,强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内在联动,赋能“专精特新”发展[5]。位于余杭区的炬华科技公司积极运用“智慧大脑+数字车间”模式打造“未来工厂”,将车间用工成本降低40%,产能提高20%,实现24h无人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精益制造,年产智能产品能力提升至2000万套。“产业大脑+未来工厂”通过数据驱动供求关系循环优化,重构智能制造组织模式,实现耦合共生、双向赋能,系统地重塑了产业生态、竞争规则和治理模式,优化“政产学研”合作,拓展企业的研发模式,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是数字经济系统的核心架构,“产业大脑”支撑生产力变革,“未来工厂”则体现现代化生产方式。“产业大脑”为“未来工厂”提供各种预测、分析与管理能力,让“未来工厂”更“智慧”。“未来工厂”提供各类生产运营要件,让“产业大脑”更强大。余杭区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模式,搭建数字服务平台,推动基础应用研究,赋能当地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建设“产业大脑”,余杭区以柔性引才方式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以企业技术攻关需求“揭榜挂帅”等方式打通“政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同时,依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开展高效、合理的研发,不断迭代升级,通过多元主体参与促进资金、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协同聚力。余杭区2022年为78 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资金共1139.72万元。运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加速从要素协同向能力协同转变,破解原创基础研究孤立薄弱、产业基础能力空心化的瓶颈,实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共创,进而优化中小企业研发模式,助力余杭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4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促进“专精特新”的发展对策
4.1 发挥“平台经济”优势,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改造发挥“平台经济”优势,推动余杭“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赋能的首要举措。一是要做好数字化改造的“减法”。“专精特新”企业的专业性强、行业垂直度高,通用泛化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转型升级需求。因此,余杭区应当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充分运用余杭区数字经济优势,增强平台企业赋能作用,支持市场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便捷、更经济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全流程、场景化的转型[15]。余杭区要提高“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改造意愿,关键是降低数字化改造的门槛。技术上,要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低代码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管理上,要系统布局数字化全流程管理系统,如ERP系统、CRM系统等;生产上,借助CRM、电商平台、工业电子商务等数字化营销工具拓展市场渠道;服务上,要聚焦“专精特新”企业转型的差异化需求,灵活提供普惠高效、个性定制的数字平台服务。此外,平台企业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友好、可信的计算、网络和存储服务。余杭区应制定和完善政策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数字应用平台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数据降本增效[15],运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优势赋能“专精特新”培育。二是要做好智能化升级的加法,重点是促进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科学、高效的配置。引导中小企业结合实际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落实数字技术应用,积累产业链在供需匹配、定制化协同生产、工业知识软件化等方面的经验,发挥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数字化改造专业化服务指导。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应用;加速推进数字化车间、“未来工厂”建设,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大制造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参与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难题。探索数据要素确权与交易制度,挖掘数据要素资源潜力,开展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生产、绿色化制造、精益化管理等场景式创新[12]。4.2 培育数字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基座培育数字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发展基座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赋能“专精特企业科技与发展,2023 年,第11 期,总第505 期13新”提质升级的核心。受制于数据开放、建设成本等因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作为新型产业模式仍未成熟。要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培育数字服务平台,持续提升“ 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应用和创新能力[13]。一是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规模化部署,降低中小企业的网络成本,引导中小企业将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核心业务系统向云端平台迁移。加速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研究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芯片、整机、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基础技术体系,实施“信创”培育工程。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发挥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基础赋能作用,促进专业型、特色型平台互联互通,增强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支撑“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余杭区要培育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数字化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各类数字化服务商,才能提升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按照“企业出一点、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思路,推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充分激发生产性服务机构、数字化服务商、数字技术供应商等主体活力,提升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供给能力,力争到2025年,余杭区培育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达20家以上。二是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参与“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余杭区应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体系,持续建设杭州市首家小微企业园联合会。以“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改造为企业升级切入口,建设“产业大脑”新产业平台,打造“未来工厂”多种形态。注重数智赋能,大力培育和引进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服务平台,打造“未来工厂”的中枢硬核;强化创新驱动,抢占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先机,构筑“未来工厂”建设新优势[3];结合余杭区产业未来发展规划,聚焦中小企业的高频需求,推动数字服务平台提供差异化产品与服务。拓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应用,需要着力为“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产业链风险预警、市场趋势分析、产品开发合作、数字能力提升等平台体系[4]。增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保障,持续提升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水平,为“专精特新”企业参与“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提供支持。通过提升数字服务能力,赋能余杭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4.3 构建数字人才体系,优化“专精特新”人才供需匹配构建数字人才体系,提高“专精特新”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优化人才供需匹配是落实“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的基础保障。“人”是用好数字技术的关键,缺乏数字化人才是制约“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问题,应从供需的两端出发,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挖掘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人才需求,明确人才知识储备与能力要求,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11]。人才是数字经济第一资源和核心驱动力,余杭区出台实施人才政策“黄金20条”,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 400余人,人才总量突破35万,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 家,省市院士工作站10 家,建设创新馆、人才大厦、国际人才园等创新人才载体。结合余杭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特点与优势,做好数字技能人才、运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培养工作,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二是要加大数字人才供给,优化人才供需匹配度,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人才保障力度。明确数字人才的知识储备与能力要求,引导高校探索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人才的定制化培养;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余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等,着力培育高级工程师、高技能人才,提高人才供应规模和质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设立首席数据官,搭建适应“专精特新”发展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10],强化首席数据官制度与“未来工厂”、智能工厂、“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协同行业协会推广首席数据官制度,建立首席数据官沟通机制。在人才评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政策专项支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是数字经济系统的核心架构。余杭区提出“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构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新智造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余杭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产业大脑”以数据驱动供求关系优化,“未来工厂”则以数字技术重构组织模式,“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不仅有助于优化数据要素配置,提升数字应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战略决策效率,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还能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拓展研发创新边界,进而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网络协同等,充分发挥余杭区“平台经济”优势,赋能“专精特新”数字化改造,加快培育数字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基座,探索构建数字人才体系,优化“专精特新”人才供需匹配程度。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参与“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促进数字新技术渗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1]韩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22(7):90-93.[2]董志勇,李成明“.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1(10):1-11.[3]徐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范式构建数字经济系统新生态[J].浙江经济,2021(8):66-67.[4]王静,黄学,黄贝拉,等“.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成为时代坐标[J].信息化建设,2022(2):16-20.[5]李明松,姚睿,陈璇璇.从“宁波经验”看如何加快杭州“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J].杭州,2023(2):38-39.[6]郑闽红,胡胜蓉,尹晓红.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以数字化驱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浙江打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生态[J].信息化建设,2023(5):44-47.[7]黄学,胡胜蓉.产业大脑:浙江数字化改革的重大创新[J].信息化建设,2022(1):46-49.[8]胡胜蓉.未来工厂+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创新突破的浙江跑道[J].信息化建设,2021(10):30-33.[9]胡胜蓉,黄学. 浙江推进产业大脑应用建设的路径探索[J].信息化建设,2022(2):21-24.[10]刘飞.制造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智能制造,2023(2):41-43.[11]刘志彪.产业政策转型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环境优化[J].人民论坛,2022(3):40-43.[12]贺东东. 工业互联网赋能“专精特新”助推新型工业化[J].新型工业化,2023,13(Z1):56-63.[13]王彦林,王莉.新发展格局下“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9):21-27.[14]孟越,聂卓凡,许东辉“. 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12):15-18.[15]刘啸尘,姚玉英.基于“专精特新”政策背景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8):55-57.·END·
——————
让城市更加智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关注星球获取更多完整版资料(解决方案word、胶片PPT、白皮书等)!
更多精彩内容:
一、政策文件
1.十四五各个行业发展规划;
2.智慧医疗、医养政策研究;
3.乡村振兴政策研究;
4.自然资源用地政策研究;
5.相关政策汇总合集。
二、技术方案
1.数字政府相关材料及方案;
2.智慧水利相关材料及方案;
3.智慧住建相关材料及方案;
4.智慧城市相关材料及方案;
5.智慧医养相关材料及方案。
三、新兴技术
1.5G、6G等新型物联网技术;
2.ChatGPT等AI智能技术;
3.区块链等相关智能技术;
4.元宇宙等相关智能技术;
5.工业互联网等工业4.0。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由数字城市产业研究整理精心推荐。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将会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本站所载文章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数字城市产业研究立场。
喜欢的话,帮忙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