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食品公司来说,认为主要就是通过重复的刺激和响应,也就是条件反射来让很多人形成了新的饮食习惯。这一点,在我最近接触公司的预制菜业务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感悟——通过重复的广告和特定口味,是可以“训练”消费者的偏好的。其次,对于我们的大脑而言,则是其中的多巴胺系统刺激我们去寻求那些奖励——食品公司有针对性的通过加强食物的口感,如使用大量的糖、盐和脂肪等,来激活这一系统。所以,对于这两点,以及我个人目前的一些个人实践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主要有这么几点策略分享:一个简单的策略和行为就是,学会识别和质疑食品广告和包装上的信息。而通过去理解媒体当下的利益诉求点,就可以有助于我们分析并理解媒体的内容(如食品广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的。在自己惯用的软件上,或者经常会注意到的地方,比如电脑桌、梳妆镜等地方,制作购物清单,并保持只购买清单上的项目。通过这种对自己的预先承诺,即事先做出决定,并承诺跟随这一决定行动,可以帮助我们去抵抗一些临时性的诱惑。当然,如果实在想买或者“不买会死”,那买了也没什么。主要的策略就是:逐渐减少食品中的糖分、盐分的摄入量,增加食用全天然、未加工的食物。这一点,我认为或许也是不少人认为杭州是“美食荒漠”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就我看来,现在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口味是越来越重的,只是他们自己不觉得。这一点,在昨天我和朋友去商场吃饭的时候,我时隔很久再在外面吃饭,也是有一定的感受的。这一点的关键是在于,要理解和认识到神经的可塑性,也就是说,大脑和神经系统可以根据经验去进行改变的。就像既然食品公司可以改变我们的习惯,那么我们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所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我们可以“重新编程”我们对食物的偏好。即使用食物日记或相关的应用(之前主要是用的Keep,这里没有任何推荐的意思),去记录食物摄入,以提高对饮食习惯的意识。因为对自我的监控,在促进内在动机和行为改变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上都是个人经验和实践建议,具体到个人而言,需要你自己看清自己之后,去采取更实际的行动。就像“如果在一个牌桌上,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傻子,那你就是那个傻子”。所以还是得认清自己和自己的位置,做好个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