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一个纺织厂里,苏女士的日常就是与纺织机器打交道。
然而,一个瞬间的疏忽导致了她的胳膊严重受伤,这不仅影响了她的工作,更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笔来之不易的7万元工伤补助原本是一线生机,却在银行的一纸自动扣款协议下化为泡影。
无奈之下,苏女士,只能将工厂告上了法院!

01
01案情回顾
苏女士,一位来自农村的40岁女性,十年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毅然决然地从家乡来到了广州,成为了一家纺织厂的员工。
这十年里,她凭借对机器的精通和对工作的敬业,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工厂领导的信任。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从未想到,一次平常的工作日将彻底改变她的生活。
那天早晨,苏女士像往常一样在工厂的车间内忙碌,负责的是一台大型纺织机。
忙碌中,她稍有疏忽,没能及时注意到机器在运行中突然出现的小故障。
这个瞬间的失误导致她的右臂被机器部件卷入,造成严重伤害。
同事们的及时反应将她紧急送往最近的医院,经过医生的努力,她的臂部虽然未必须截肢,但伤势严重,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
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苏女士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她无法工作,收入中断,而医疗和康复费用如山一般压在她和她的家庭身上。
感受到苏女士的困难,工厂领导主动帮助她申请了7万元的工伤补助,希望能够减轻她的经济负担。
当这笔急需的工伤补助金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到工厂账户时,由于工厂与银行之间存在的自动扣款协议,这笔钱立刻被用来抵消工厂的债务。
苏女士在等待这笔钱的日子里一直充满希望,但当她得知补助金被银行扣走时,希望瞬间化为泡影。
在工厂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她感到绝望,但她决定不放弃,决心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自己的权利。
苏女士首先向银行寻求解释和帮助,但银行坚持其操作是基于合法的扣款协议,并无返还的可能。
随后,她又多次与工厂负责人交涉,但也未能改变结果。
处于无奈之中,她最终选择将工厂告上法庭,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让自己受到的不公得到纠正。

01
02案件分析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补助金是专门用于保障受伤员工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要的,不应被挪用于其他非指定用途,如偿还债务。
尽管工厂与银行之间存在法律上合法的自动扣款协议,但该协议在实际执行时必须有所限制,尤其是涉及到员工个人权益的时候。
此案中,银行的操作虽然合法,却未考虑到工伤补助金的特殊性质和苏女士的实际情况。
最终法院判决银行应将工伤补助金退还给工厂,并由工厂支付给苏女士,体现了法律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01
03 案件评语
如果正义没有及时到来,那么它也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正义。真实的公正应当体现在强者对弱者的维护上,任何不公平的条款都应被强烈反对!
此时,网友们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苏女士的工伤补助没有直接汇入她的账户?
大家对这一案件有何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注】有你的味道,你的【在看】+【赞】 ,是对我最好的认可!
案例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均为化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