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位企业家有点特殊。我和朋友聊起这位企业家的产业,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行业还在吗!”
他做的是缝纫机生意,你可能觉得这行已日薄西山,他却相信大有可为,“死掉的企业都不是因为宏观不行,而是自己不行”。当然,这话自有他的底气。1995年,他联合两位兄长创业,把浙江台州一个家庭小作坊干成了跨国公司,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克股份”)日前披露2021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3.68亿元,同比增长105.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6亿元,同比增长206.47%从露宿街头的补鞋匠到全球第一的企业创始人,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传奇。他是杰克缝纫机的创始人,阮积祥。这是他的创业故事。高中只读了半年就弃学了。因为在家里(兄弟姐妹)排行最小,父亲说,“大家都挣钱了,你读书还在花钱”。就这么一句话,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986年,16岁去了东北补鞋。好在一个月补鞋能挣到1500-2000块,两年攒了2万来块钱,这是我的第一桶金,在改革开放早期,也算达到万元户标准。但是,三兄弟觉得这样干下去不行,生活太苦,而且太孤单,没什么出息。干了两年,我就回到了浙江。不过这两年的锻炼给了我们很大的益处。回来以后做了三件事,起初卖化妆品和打火机,都没有折腾成功。1988年,我哥代理了一个缝纫机厂,我跟他一起到厂里工作,缝纫机的技术、管理、销售就是那一年学来的。办厂挣了点钱,当时大哥主管财政,父母觉得一直这样不好,所以三兄弟就分家了,那一年19岁。揣着分家得来的2万块钱到义乌做生意,一不小心被人骗走了一万五。寻思做另外的生意,租个店面销售缝纫机。家里母亲、大姐、二姐天天反对,天天哭,说分家的两万块本来是给结婚用的,在义乌亏了一万五,再亏了,老婆都讨不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后来我开了五家店,一年挣几百万,到1995年已经积累了1000万。没想到生意最好的时候,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店里吐了一盆血,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肺结核,很严重,住了一年医院。肺结核早期看不出来,又是传染病,当时我还没结婚,对象管店里的事。
原来开店的时候,我跟我哥说,我要一直做商业,永远不进入制造业。商业容易搞起来,制造业太辛苦了!
但生病的一年,我悟透了这个行业的运作关系,包括供应商跟整机之间、整机跟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商机。
加上当时我大哥生意做亏了,欠了一笔账,家里就希望我们一起把这笔账还掉。于是1995年7月18号,我们三兄弟就一起办了这个工厂——台州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也就是杰克的前身,正式打入曾经看不起的制造业。成立三年多时间,我们通过出口转内销迅速撕开了一条路子。当时多数企业都在做出口生意,把缝纫机卖给比较穷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对质量的要求比国内低,所以都在拼这条老路。我们开始也做出口,后来转向了内销,战略上坚持走质量发展的道路,而且内销的利润也高。不到三年半时间,我们的家用包缝机(缝纫机的一种)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这个企业接下来究竟往哪儿走?你是要小富即安,以赚钱为目标的家庭小作坊,还是朝着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当时我们有七十多号员工,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然后我们三兄弟和几个核心员工,二十多人,一起开了三天三夜的会,研究未来怎么走,最后决定要走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走工业缝纫机的发展道路。
当时工业缝纫机的技术很难,但我认为,工业化的服装制造未来一定会大发展。于是半年不到,停掉了原先的家用产品。这意味着停掉了1000多万的销售额。但不停掉,你就没有决心走另一条路。
事后证明,早停早退出的决策是对的。家用缝纫机的利润越来越少,其实三年以后就没什么利润了。国际化中间有很多历史,时间放到2008年,杰克差不多有四个亿规模,在行业排名七八位。金融危机发生后,所有人对制造业都没有信心,特别是我们这样的装备制造业。缝纫机是弹性需求的产品,当年服装厂的生产线都闲余。
我们判断这是一次抄底的时机。最大的决策就是出国,2009年我们收购了德国两家公司,这是国内缝纫机行业首例民营企业收购案,这一炮,彻底把我们的品牌知名度打响了,不论是品牌信心、公司信心还是经销商的信心等等,都得到了提振。2008年全球行业业绩下跌50%,我们只下跌20%;2009年,全球行业下跌30%,我们上升10%;2010年,我们实现了160%的增长,在中国缝纫机行业里边,销量做到了第一。过去七八年走过来,2018年我们的营业额做到了全球第一。现在很多企业搞战略,看宏观经济,其实宏观对企业的影响极小。我在自己公司里也经常讲,发展好的企业都不是看宏观的。死掉的企业都不是因为宏观不行。所以,你看宏观看什么?任何产业都一样!(本平台部分图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出处望谅解,敬请联系主编删除或付稿费,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