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查理三世的登基大典吸引全球目光,珠宝行业集中关注四顶皇冠,以及前来贺礼的各国皇室所佩戴的珠宝饰品,实在是极尽奢华的斗秀场。如果我们回顾珠宝发展的历史,英国无论在风格、制造、营销和研究等方面,都占据了超前的领先地位。而在珠宝展贸的演化史中,有一个里程碑式的开端,就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
1851年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在伦敦举办,由阿尔伯特亲王亲自牵头,汇聚来自国际的工业品集中展示,而展览场所“水晶宫”(毁于1936年大火)(配水晶宫图片)也成为一座建筑典范。这一届博览会也引发了对“设计”的讨论,欧文琼斯在《装饰法则》中归纳了37条法则,开始了对设计风格的严肃学术研究。
另外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英国利用展会的盈利,兴建了位于南肯辛顿区的博物馆群。时至今日,在展览路(Exhibition Road)上的V&A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都已经是宝石爱好者与珠宝迷们的朝圣之所。可以说,英国以此次博览会为契机而赢得声誉和金钱的双丰收,惠泽后世。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法国也不甘落后,也热衷于举办大型展会。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第五届)隆重启幕,全金属结构的埃菲尔铁塔伫立在塞纳河畔,宣示着强大的工业生产力。此时已经创立63年的美国珠宝品牌Tiffany也参加了这届博览会,他们带来的是第二代掌门人Louis Comfort设计的玻璃作品《四季》。这套作品当中呈现浓浓的新艺术风格气息,但同时开始了“美国风格”。
“万国博览会”是包罗万有的大杂烩,如果要聚焦于钟表首饰行业的专业展会,不得不提及巴塞尔展会。从1917年开始的“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Schweizer Mustermesse Basel)展出瑞士本地生产的钟表类产品,接受世界各地客商的订货。而到了1972年,这个展会开始接纳欧洲其他国家的展商入场展示,1999年接受欧洲以外国家作为展商参与。2010年前后,已经更名为“巴塞尔博览会”(Basel World)的展会发展到顶峰,迎来1000家展商参展,客商如云,成为行业龙头展会。巴塞尔博览会的转折点很快到来,2013年新落成使用的会展中心由德梅隆&赫尔佐格事务所设计修建,外观极具未来感,随之而来的高昂场地费用让展商们渐渐怨声载道。
展会期间整个巴塞尔城市的接待能力远超负荷,住宿和餐饮费用狂涨,不少展商选择居住在德瑞或法瑞边境小镇,以节省费用。长此以往,不少大品牌也渐渐退出展会,突发的疫情让展会也停滞了三年,从此一蹶不振,回天乏术。
原本在巴塞尔展会上的珠宝品牌和宝石商,相约另立门户,跑到日内瓦另设小规模展会GemGenèva。一方面是节省不必要的高昂费用,另一方面能够设立较高的展商门槛,保证展会质量,快速筛选参观的客商。日内瓦珠宝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创办展会的人是珠宝行业资深老板,而不是展会公司。从使用者的角度去组织展会,必然会受到展商们的欢迎。今年五月的日内瓦展会还增设新锐设计师推介展位,来自中国的梁大钊先生以钛金艺术珠宝参加展会,引来各方瞩目。
另一个巨无霸类型的展会是一年三场的香港珠宝展,分别由两个机构主办:香港贸发局(三月)和英富曼公司(六月和九月)。香港珠宝展可谓是全球珠宝产业的风向标,无论是展商数量和展场规模,都是顶级的。因为展会地处自由港,展品和展商的往来都十分便利,接待水平也完全没问题,在过往几十年中,这里成为联结生产与销售的关键节点。大陆的珠宝产业也在十分长的时间内依赖于经过香港转口进来的订单,才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可以说,香港珠宝展是中国珠宝产业的“黄埔军校”,业界同仁无不受益于此,未来仍将继续担任超级联络人的角色。
如果说上述的短期集会是行业嘉年华,那么那些因为历史传统原因自发形成的交易市集则是永不落幕的竞技场,例如泰国尖竹汶、缅甸莫谷、
全球的珠宝行业展会和交易中心都在不断地改变玩法,而中国大陆近十年内的变化只能用光速来形容,业界同仁追逐创新,却又被快速抛离。经历了网络化、透明化和内卷化的周期,今年注定是胶着期,面临巨大的洗牌危机。我们以展会业态为观察点,总结几个当下特点,窥探一下未来走向。
一:珠宝展会快速扩容
总体来说,内地的珠宝行业展会是以香港展为模板设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早期,全国的珠宝展会数量屈指可数,展会组织方邀约展商参展,客商前来参观、验货、建立合作关系。行业内部的信息和资源充分交流,在市场角色分配上各司其职。展会的参与者的资格有明确的限定,交易双方的认知水平相对统一,沟通效率高。这一阶段的展会起到了很好的市场培育和展客交易的作用,但是市场容量还很小,社会关注度还很低。随着珠宝零售市场的急速膨胀,展会行业也感受到了发展契机,于是展会的频次增加,同一城市每年有几次大型展会,展会的城市数量也提升,从原来的北京、上海、深圳,发展到今年许多二线城市也举办珠宝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珠宝展会数量接近50场,涉及几十个大中城市。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有34座,总人口超过5亿,每一座城市的消费力完全可以支撑本城每年两季珠宝展,所以珠宝展会事业还是一片蓝海。
二:人员成分日趋多元
专业珠宝展会的最大作用,就是从业者交流信息,增进感情,促进业务往来。一直以来,参会者需要提交作为业内人士到身份证明,才能获得入场证,越是展示高端货品的展会,审核标准越是严格。例如香港珠宝展需要参观者提交行业名片,慕尼黑珠宝展(INHORGENTA)甚至需要参观者提交营业执照。全球疫情期间,国际交往停摆,展会取消,重启之后亟需聚集人气,对观众的审查也放宽。三月香港展上几乎没有设置资格审查,甚至还发放奖券给参观者,于是观众爆满,人头涌涌。
国内展会的专业度不高,组委会对展商和观众都没有资格审查,仅提供现场检测服务,用以处理交易过程中的货品争议问题。甚至有展商公然售假,仿冒名牌商品等情况屡见不鲜。展会组织方对展商和观众的选择标准降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定位模糊和经营失范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产生不良后果。
三:业态角色模糊混乱
传统的业态角色分配在扁平化社交现状中已经十分混乱模糊,宝石矿物原料从矿区被挖出来之后,理论上已经被摆到了零售环节。以翡翠为例,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缅甸翡翠产区开料赌石的直播内容,而“珍珠开蚌”也早已经是常规操作。手机渐渐“消灭”了中间商,培养出了新的购买方式,也产生出来乱象和购物风险。国内的电商渠道转变十分快速,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微信,从淘宝到微店,再到抖音,原本专注于珠宝货品到商家们也被训练成为新媒体专家。
与所有的商品生产一样,珠宝首饰的生产也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而又保有浓厚神秘性的工作,行业里的支柱力量甚至都是那些家族企业,以血缘的纽带控制着某些细分领域。国内以社交媒体为销售平台的现状,具有很高的脆弱性,也面临越来越急迫的合规要求,整体行业成本也将大幅提高,而珠宝展会是很好的行业稳定器。设想一下,具有鲜明风格的原创设计款式,在现实场景中被品味高雅的客户欣赏选购,才是对珠宝首饰产品的最佳呈现方式。线上的平台利于信息快速流通,线下的展会能够让珠宝之美全方位展现,两者不存在竞争,而是相得益彰。
没有人能够预测,在什么时候又会出现具有怎样颠覆性的生产方式在古老珠宝行业中,但人们坚信,联结大家的不仅仅是闪烁的物件,还有天然的爱美之心和诚实美德。珠宝展会作为行业链条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在国内已经呈现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趋势,期待它能早日面世,提振珠宝业界的信心。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首饰设计讲师
可朋珠宝品牌主理人
本文刊发于《中国宝石》2023年第3期 总第1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