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其他国家的流通模式,例如日本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以多级批发市场的长链条模式为主,美国则以发展大型配送中心的短链条模式为主。我国流通模式的情况更为复杂多样,既出现多级批发市场的流通体系,也出现了农超对接等直供模式,相比发达的流通体系,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市场还需加强流通主体的组织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完善。
我国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内部政策规范强化和外部市场竞争融合的多股力量下,逐渐摆脱低效能、高成本的运作形态,开始走向成熟,但相比发达国家成熟的批发市场模式,依旧有较长的路要走。
我国气候复杂多,跨纬度较广,这种差异性致使绝大部分生产的蔬菜和水果都是在固定季节收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这决定了生鲜从收获到消费的时间周期较短。虽然反季节水果和冷链仓储的出现,降低了生产季节性带来的供给不均衡,但整体来看,生鲜农产品的季节性强、需求弹性小、易腐坏、物流损耗大等特征还是给供给侧与流通侧带来了相当的运作难度。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理形态造成了国内农产品生产环境的差异性,加之各地管理差异,最终呈现出生鲜农产品生产上的地域不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例如山东与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生鲜产区,全国则呈现出“东密西疏”的供给趋势。
由于地域的差异性,产生了不同于一般农产品的地标农产品,它往往具有独特的特色,很多地标农产品都附带了当地的文化、历史,因而地标农产品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其食用价值,由于其产地、空间、质量等界定的严格性,地理标志农产品往往会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我国农产品地标认证数十余年间增长近20倍,成为农产品与生鲜农产品供给侧不可忽视的力量。
生鲜农产品流通链优化的过程中,不仅是生产企业,而且给各参与者都留出了品牌建设的空间。物流端凭借对供应链质量和交付过程的掌控,或能从中寻找新机。深入生鲜产地,协助优化生产模式,把握流通链条和增值环节(加工包装分选等)等策略都将成为建设物流生鲜品牌的助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