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我国农产品认证的基本框架。
基本概念
无公害农产品:是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经过有资质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颁发证书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目标定位:
无公害农产品:定位于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
绿色食品:定位于提高生产水平,满足更高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机食品:定位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产品质量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代表中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依据标准等同于国内普通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达到发达国家普通食品质量水平,其标准参照国外先进标准制定,通常高于国内同类标准的水平;
有机食品:达到生产国或销售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强调生产过程对自然生态友好,不以检测指标高低衡量。
生产方式: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科学应用现代常规农业技术,从选择环境质量良好的农田入手,通过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国家有关农业标准和规范,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绿色食品生产:是特优良的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常规农业技术结合,从选择、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通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执行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减少化学投人品的使用,并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
有机农产品生产:是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即在认证机构监督下,建立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
认证方法: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依据标准,强调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检查检测并重,注重产品质量;
有机食品:实行检查员制度,国外通常只进行检查;国内一般以检查为主,检测为辅,注重生产方式。
运行方式: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行政性运作,公益性认证;认证标志、程序、产品目录等由政府统一发布;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
绿色食品认证: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质量认证与商标转让相结合。
有机食品认证:是社会化的经营性认证行为,因地制宜、市场运作。
相互关系
1、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经质量认证的安全农产品;
2、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注重生产过程的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侧重对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控制,有机食品侧重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控制。
认证体系主体框架基本建立
无公害农产品:农业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下设3个行业分中心,各省明确承办机构6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培训检查员328名·委托环境检测机构115个,委托产品检测机构83个,聘请评审专家80名。
绿色食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直接委托省、地级承办机构4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省级委托地市级管理机构18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县级管理机构840个,培训检查员2369人,委托环境检测机构59个,产品检测机构20家,聘请标准专家40人、评审专家50人、咨询专家439人。
有机食品: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设立分支机构38个,培训检查员78人,聘请技术专家32人。
“三品”的发展关系
今后,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能更多地追求优质、营养环保和高效,绿色食品会成为继无公害农产品之后的主要认证产品。
有机食品由于我国耕地资源问题,只会是少量产品。因此,当前农产品认证工作应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认证为先导,以有机食品认证为补充。
因地制宜:
①立足国内市场的大宗农产品及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生产单位,适宜开发无公害农产品;
②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农产品及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单位,适宜开发绿色食品;
③针对国外市场,并有一定的有机食品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适宜开发有机食品。总之,在选择认证产品的种类时。应在认清 "三品"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生产水平,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准确定位,予以选定。
农产品认证作用
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通过第三方的信誉保证,促进产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连接和互动,为生产者树立品牌,帮消费者建立信心。
因此,在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时,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应注意赋予产品有利于产权保护的名称和商标,建立有利于不断提升品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