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斗指戊。“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处的本意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英文译作Stopping the heat,相当直白。处暑,意即出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高温将逐渐退场。“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此时在北方,有“处暑中,向秋节,浣故置新”的说法,即秋天到了,要准备换季的衣服了。然而,此刻南方却仍是“秋老虎”肆虐。“处暑十八盆”,同样是洗,可洗的不是故衣,是天天热出的一身汗。
不管是北方浣衣还是南方冲凉,时至处暑,“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人们观察到“鹰乃祭鸟”,鹰隼开始大量捕杀鸟类;感受到“天地始肃”,万物不再是夏季那般疯长而是步入凋零;终于等来“禾乃登”,成熟曰登,黍稷稻粱谷类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获了。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农人此时要收获自己的辛劳果实了。
对于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来说,翻土、引水、播种、施肥、除草、治虫、灌溉……辛劳汗滴禾下土,无非是期望在风调雨顺的年时,“禾能丰登”,能有个“多收三五斗”的好收成。而颗粒归仓后,留下自身口粮之余,无非期望还能将地里的各种产出卖个好价钱,能多收个“三五金”。毕竟,为了这份收成,种子、肥料、水电、农药、农具农机、帮工都是要付的成本。还有小到锅碗瓢盆家用杂物生活必需品总要花得出,中到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总得预得出,大到住的房子运输用的车子总想攒得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处暑时节的收获里,饱含了多少农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然而农产品从出地到面市,田地里的增产却不一定就意味着口袋里的增收。一方面众多初级农产品的时令消费特点,丰收就面临着市场竞价的激烈,“米贱真成等泥土”供求关系使得量多价跌往往是常态;另一方面,中国生鲜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不但拖累了流通的效率,还加大了流通过程中的折损。相对于发达国家3%左右的流通折损,我们的现状是平均超过25%的折损率,不但白白耗费了大量土地,加大了流通成本,也增加了城市有机垃圾。于是,往往田里多收了三五斗,口袋里却反而少收了三五金。
如果说诸如科学育种、工业肥料、现代农机乃至大棚、滴灌等应用使得在种植端多收三五斗变得越来越容易,那么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想相应多收三五金,要做的事情可真不少:“一园一基地一中心”组合的深农农场,从流通源头发起标准化艰难攻坚;“标准转运箱”的推广应用,要让产品快速流转降低折损且全流程如掌上观文;“聚合支付”要让上下游不再有拖无欠盲婚哑嫁;城市配送、包装品牌与预制菜交易平台,要让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有了兑现渠道;进出口贸易的深农渠道要让供给与需求在更大范围内达至平衡……
田间三五斗,市上三五金,身处漫长的农产品产业链中,我们一头连着乡村农人的“粒粒皆辛苦”,另一头连着城市餐桌的“一笑向杯盘”。任重,而道远。
来源:《应时而食》卷首语
深农集团办公室整理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