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花城四月天,千年商都迎广交。史上最大规模的第133届广交会于4月15日在千年商都广州盛大开幕,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采购商共同相约“广交时刻”,共享全球商机。
自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以来,广州现代会展业已走过近70年历程,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广州作为“中国会展第一城”,会展产业链已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充分彰显会展业的平台价值和溢出效应,以高水平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国际会展体系,成为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的关键所在。
01
广州现代会展业基本特征
(1)广交会品牌效应显著,担当广州会展“领头羊”
广州会展的头部品牌——“广交会”是国家级重大展会[1],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是推动外贸企业、产品进入中国的重要渠道。广交会在历史上四迁其址,从最初的流花路中苏友好大厦、侨光路陈列馆到起义路陈列馆、流花路展馆及琶洲展馆,“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始终与广州相伴成长,见证了广州会展业的发展[2]。全球各地无数商品站上广交会舞台,通过广州这座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南大门”,向全球采购商展现中国外贸实力,广交会也由此成为“中国制造”全产业链的直观展示窗口及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广交会作为广州会展的“金名片”,规模庞大,区域拉动效应显著。随着广交会展馆四期建成,展馆总建筑面积超162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也由过去的118万平方米跃升至150万平方米[3],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之一。目前,广交会展馆室内可供展览面积达50.4万平方米[3],占全市室内可供展览面积的近7成。广交会经济“带动效应”明显,对广州经济的拉动系数超全市平均水平的1:10[4],全年一年两展营收额超过全市会展业年营收额的50%,有效带动交通、酒店、餐饮、旅游等周边产业发展。伴随琶洲港澳客运码头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升广交会“主场外交”功能以及广州会展业“链接全球”的能力。
图3
广交会迁址示意图
来源:自绘
(2)广东会展看广州,引领省内会展“半壁江山”
广州会展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出众,拥有广交会、中国(广州)国际美博会、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等八大展览品牌,以及国际金融论坛(IFF)、“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大湾区科学论坛等八大永久落户会议品牌,会展实力雄厚。
2021年,广州城市展览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三,在城市展览数量、展览面积、境内办展主体数量、展览场馆数量等指标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全国规模“百强”展会前十中的六席,同年举办展览数量占全省的56%,展览面积占全省的45%[5],引领省内会展“半壁江山”。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广州市重点场馆合计举办展览193场,合计展览面积414.42万平方米,场次和面积均跃居全国首位[6],是名副其实的“会展之都”。
图4
2021年广东省各市展览面积(万平方米)及
展览数量(场)示意图
(3)广州会展看琶洲,琶洲形成“1+4”会展产业集聚区
广州会展场馆在琶洲高度集中,形成了以琶洲会展集聚区为核心的空间格局。琶洲“1+4”会展产业集聚区以广交会展馆为龙头,周边布局保利世贸博览馆、广州国际采购中心、琶洲灵感创新展馆及南丰国际会展中心,大中小场馆协同错位发展,共同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办展总面积及91.5%的室内可供展览面积,是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图5
广州市主要会展场馆空间分布示意图
来源:自绘
但随着区域竞争加剧,其他城市加快抢占市场,广州现代会展业领先优势不断缩小,在展会品牌、展产联动、展会融合等方面仍存在挑战。
如在展会品牌上,广州经UFI认证的展览品牌不足20个,与上海(31个)、北京(28个)有一定差距。
在展产联动上,一方面,现有的展会题材多聚焦于消费品(40%)和经贸展览(38%)品类等传统业态,医疗医药、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品类占比仅11%,会展业对新兴产业带动不足;另一方面,未充分发挥平台效应,2021年广州2万平米以上规模的展会中,与广州重点打造的其他20条产业链相关主题的展览有69项,占全国总数的4.34%,软件和信创、体育与健身、检验监测服务业等产业链缺少品牌展览带动。
在展会融合上,展会融合起步较晚,仅存在于广交会、金交会等大型品牌展会中,“展览+会议”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推广。
02
以会展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
模式路径
(1)提升城市能级,扩大会展品牌影响力
会展业能显著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播与国际合作,全球城市普遍将会展业作为城市营销、提升地位的第一选择。
以法兰克福为例,会展业在法兰克福向全球城市迈进的每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功能。在全球城市1.0阶段,以打造“贸易博览城市”服务产业发展,以“会展产业+航空枢纽”促进经济腾飞;在全球城市2.0阶段,提升“金融中心”功能,助力会展业发展,推广“大会展”理念,建设混合型文化生产消费区;在全球城市3.0阶段,以文化创意赋能“新展会”,“会展+产业”充分融合,打造“国际会展目的地”。会展经济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的同时,城市地位的提升也进一步扩大会展品牌影响力。
图6
法兰克福会展业与全球城市建设
来源:自绘
(2)构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场馆体系
大中小场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会展+产业园”深度融合,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会展场馆体系。
以上海市为例,展馆形成“大集聚、小分散”的布局结构。一方面,发挥主要场馆的引领作用,如新国际博览中心、世博展览馆等大型品牌展馆,通过提高运营水平、增强举办大型展会及重要活动的能力,提升“大会展”能级;另一方面,鼓励中小型展馆依托区位条件,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如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依托临近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汽车展,又如位于老城区的上海展览中心,主推日用消费品类展览形成比较优势。
图7
上海市主要会展场馆空间布局示意图
来源:自绘
(3)推动展产融合,培育“会展+产业”生态圈
服务城市产业布局,精选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的行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契合度高、标识度强的专业展会,引导展产协同发展。
以成都市为例,成立博览局统筹会展业建圈强链工作,形成“一站式”的“成都会展样板”。以“办好一个会展活动、聚焦一个产业集群、链接一批优质企业、吸引一群优秀人才、洽谈一众高端项目”为思路,梳理与全市58个功能区主导产业高度契合的展会活动,明确各重点产业链培育或引进1个影响力大的品牌会展活动,并配100组相关展会,全年举办重点专业展会超200个,推动会展收入达千亿级。
03
广州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
对策建议
(1)展产联动:内培外引,推动“产业+会展”深度融合
对内面向重点产业链培育品牌展会,推进“会展+产业+功能区”一体化发展。遵循“一产业、一集群、一展览、一会议”的原则,联合各产业功能区、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等主体,构建会展业与产业功能区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的平台,面向各重点产业链配置标识度高、显示度强、影响力大、与产业主导方向高度契合的品牌展会。
对外聚焦新兴产业引进知名展会,探索“一展(会)两地”模式。一方面,聚焦软件和信创、医疗与健康、新能源等20条重点产业链、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与欧美、东南亚等跨国会展公司合作,吸引国际知名会展行业协会、主办方和会展项目落户广州,鼓励在广州设置分公司、办事处,并在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上对国际高质量展会“子展”培育予以支持。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广州宜商宜居的营商环境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港澳的深度合作。以实现各城市间资源共享及产业协同为目标,引进香港电子产品展、香港时装展览会、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展会,探索“一展(会)两地”模式。
图8
“会展+产业+功能区“一体化发展示意图
来源:自绘
(2)空间多元:多点支撑,形成差异化会展集聚区
做“优”中心城区综合会展圈。利用琶洲“1+4”展馆集聚特点及白云、越秀会议场馆优势,以琶洲广交会展馆、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核心,盘活流花展贸中心,完善面向多元客商群体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体系,加快区域整体交通网络及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展会融合发展,会展与办公、生活、商业等要素融合发展,打造会展新增长极。
做“高”南沙国际会议会展圈。一方面,依托南沙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战略性平台与广州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发挥南沙创新资源丰富、制度开放的优势,借力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建设,积极承接国际、粤港澳大湾区会议论坛,打造面向国际、服务湾区的高端对话高地。另一方面,依托南沙国际级、国家级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以及创新产业园区等创新策源,积极承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相关专业型和学术型会议,打造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窗口。
做“强”南北枢纽会议会展圈。发挥北部空港一体化的区位综合交通优势及广州南站枢纽区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强会展服务与商贸物流产业的功能联动,带动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活”东北部生态休闲会展圈。发挥从化生态资源优势,依托世界生态设计大会永久会址、从都国际论坛等平台,通过游会结合,推动生态会展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广州高端国际会奖旅游目的地。
做“精”东部展产融合圈。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借助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增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等科创平台,推进“会展+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智能装备、智能科技等科技创新产业特色品牌展会及专业品牌展会,打造产业服务型的特色型会展场馆。建议在现有知识城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基础上,新增一处新塘会展中心,打造科技创新展示窗口。
图9
广州市会展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来源:自绘
(3)机制保障:三措并举,建立现代会展业的保障机制
成立一个专门的会展协调机构,保障服务便利高效。在市域层面整合各部门职能,成立会展协调机构,统筹全市会展促进、会展服务、会展信息宣传、会展对外联络等招展引会工作,提供“一站式”会展服务。
编制一批建圈强链行动计划,明确产业发展路径。聚焦展产联动正负面清单、会展代言人、会展专项资金等方面,明确会展业建圈强链具体路径。在正负面清单制定上,系统梳理20条产业链对应的品牌展会发展图谱和清单,将目前广州市发展滞后或力度不足的会展类目纳入正面清单,并设置Ⅰ-Ⅴ五类优先级别,逐级进行引进和培育;将发展过剩、同质化较高的会展类目纳入负面清单,予以清退或整合。在会展代言人选取上,选聘行业领军人才,扩散品牌展会影响力。在专项资金设立上,重点围绕项目引育资金、突发性事件保险及资金监管制定相关规范,服务展产融合发展。
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建议加快制定实施《广州市现代会展业促进条例》,完善会展行业协调管理体系。
相关注释:
[1]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作用。
[2] 来自网络: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1-09/12/content_867_768792.htm
[3] 来自网络:https://www.ciefc.com/zb/zgss/
[4] 来自《2020—2022广州展览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5] 来自《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1)》。
[6] 来自网络:http://pc.nfapp.southcn.com/38/7385116.html
来源:广州市规划院
往期阅读
联系人:严先生
联系电话:020-32547549
邮箱:yuefudata@qq.com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268号广州交易广场1106室 (地铁2号线纪念堂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