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回答好“教育强国,江南何为”的时代答卷,全校上下以“奋进计划”为引领,以迎接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各学院(部)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工作,结合审核评估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部)巡礼”系列专题,通过分享交流,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起源于1952年无锡纺织工业学院。学院现设有纺织工程和轻化工程两个专业,均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纺织工程专业首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一级重点学科,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苏产教融合品牌专业。轻化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学院突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99%以上。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01
党的领导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培养。通过“校-政”和“校-企”党建联盟,进一步统筹组织、人才、科技优势,推动组织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胜势、企业竞争优势,努力绘就高质量党建的“同心圆”,扩大高质量发展的“朋友圈”,全面构筑校企合作新局面。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党委获批江苏省首批“标杆院系”建设单位和江苏省党建工作创新奖,针织所党支部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教工支部被评为江苏省优质支部。
纺织学院 “校-政”和“校-企”党建联盟引领人才、学院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02
质量保障能力
2.1 完善质保体系,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在本科教育中,学院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规范质量标准,不断强化质保机制,系统优化条件保障,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质量保障体系
2.2 深化质保文化,
内化激励自我成长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改革,全院师生形成了 “以本为本,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学院以制度改革为根本,落实质量文化根本保障;以教学改革为引擎,深入改进质量文化;以专业工程认证为手段,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以多媒体为途径,加强质量文化宣传。学院积极倡导“回归学习本分”、“回归教学本分”和“回归最初梦想”,通过树立典范、评选优秀、示范课堂等活动,内化激励青年教师和本科学生自我成长,引领卓越的教-学-研氛围。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蒋高明教授
2.3 优化评价机制,
促进持续改进
学院形成了课内、校内以及校外三大闭环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评价-反馈-改进”良性上升的持续改进机制,助推学院国家一流专业内涵式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4 注重育人质量,
输送社会卓越人才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平均深造率达到51.84%,毕业生深造高校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23%-38%)和东华大学等行业相关“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分学生(3%-10%)选择到国(境)外知名高校深造。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深造院校
学院年终就业率达到99%,大多数毕业学生选择了纺织产业集聚、经济飞速发展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就业领域主要面向纺织材料、纺织+新材料和生态纺织染整技术等领域,学生凭借自身专业背景和理论知识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
03
教育教学水平
3.1 强化立德树人教育,
引领学生成长
打造思政教育教学新体系。学院2020开始推行育人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营造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将课程蕴含的精神升华为学生的内在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
开展“教授茶座”特色育人项目。“教授茶座”是学院教授与学生分享人生经历、共谈成长感悟的思政教育栏目。遵循“主体间性、对话理性”的原则,构建“依托三主体、面向双受众、立足双课堂、打造四元融合育人新平台、实现双目标”的育人模式,把“三全育人”要求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把办学治院回归到“求真育人”这一基点上,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集聚更强动能。
针织专业奠基人之一宗平生教授做客“教授茶座”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障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全职教师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包括教授及研究员40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59人,中级职称7人。学院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人才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青蓝工程优秀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六大高峰、省青蓝工程、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次。近年来,学院不断涌现出优秀教师典范,蒋高明教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高卫东教授获桑麻学者,徐阳荣教授获江南大学至善教学名师奖,丛洪莲、王平、杨瑞华等教授分别荣获江南大学至善教学奖,肖学良、张丽平和董智佳等分别荣获江南大学至善青年教学奖,潘如如、王平等教授分别获得桑麻基金会教学奖。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师资力量
学院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建设周等活动,把师德师风作为职称评定、教师评优的首要标准;学院以教研室、课程组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定期开展常态化基层教学活动,对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改进措施等进行集体研讨;教学工作管理小组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并交流人才培养经验。
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学术交流活动
3.3 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院不断完善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五育”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开展“青马工程”、“腾飞江南”、“国泰华盛杯学科竞赛”、“悦动青春 “鼋”梦江南晨跑”、“学院运动会”、 “学生足球赛”、“扎染设计大赛”、“汉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五育”协同育人活动
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至善生培养计划、学院卓越生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等形式,推动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近三年,学院本科生获批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0项,其中国家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7项;发表学术论文86篇,申请及授权专利17件;获得了科技创新创业竞赛200余项奖励,其中国家级A类奖6项 。
04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4.1 开展“全员卓工”人才培养,
造就行业卓越领军人才
在国家和省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对纺织类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法等方面,勇于改革、积极探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学生全面覆盖、校企全程协同为特征的“1-3-4-5”卓工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目标、3 条途径、4 项举措、5 个协同”, 全面探索并解决了纺织工程专业高质量实施“卓工计划”的系列问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1-3-4-5”卓工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及获奖
坚持十年,全员卓工计划覆盖专业。构建“大一新生研讨课、 大二学科前沿课、大三专业卓越课、大四卓越实践课”体系,探索了“校内仿真实践,学中做”和“企业实战实训,做中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从“知识输入”向“知识输出”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阶梯式课程体系
校企协同实践平台
4.2 构建“卓工系列”教学资源,
打造行业人才培养典范
教材建设。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和卓工计划培养需求,编纂了高规格的系列特色教材。范学荣教授主编的《纺织品染整工艺学》,获得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出版了全国唯一一套卓工系列教材,《纺纱工程》、《机织工程》、《针织学》、《纺织材料学》,涵盖了纺织工程的全部核心课程;高卫东教授主编了大型工具书《棉纺织手册》。
学院教材建设
国家级课程建设。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和卓工计划培养需求,建设了《纺纱工程》、《机织工程》、《针织工程》、《纺织材料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了纺织工程核心课程全覆盖。另外,《染整工艺原理》、《喷气织机虚拟仿真实验》、《基于全流程虚拟教学系统的纱线产品设计》等6门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培育课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情况
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以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为原则,以企业(行业)支持大学教学、大学教学服务企业(行业)为中心思想,开展纺织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近几年,共建立了30余家卓工实习教学基地,包含首批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无锡第一棉纺织厂,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牌的人才培养基地江苏黑牡丹、江苏联发等上市企业。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累了合作教育经验,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到社会和行业普遍关注。
卓工计划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05
结束语
未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整合办学资源、完善学科整体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社会和行业输送更多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思维创新的卓越人才。
来源:江南大学教务处
编辑:本科招生办公室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zhshb@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