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富豪再被限制高消费!”
10月18日,正威集团创始人王文银被限制高消费,这是他近2个月以来的第二次“限高”。
上一次还是在8月底,他因1.03亿元的建筑工程合约纠纷被“限高”。
提起王文银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却是最神秘低调的大富豪。
2017年福布斯华人富豪榜上,王文银以910亿元人民币的身价进入前十之列,远超李彦宏。
同时,他的正威集团创造过超6000亿元的营收,进入“世界500强”,并且在全球多地拥有矿产资源,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世界铜王”。
此外,他还和前不久“翻车”的大佬许家印关系密切。
但如今,这位低调的迷雾富豪却频频“暴雷”,他所持有的正威集团4.5亿股权也被冻结,正威集团还被曝出了欠薪、骗补等消息。
“世界铜王”王文银也要栽了吗?
只有对成功极度渴望之人,才能一次又一次放弃眼前利益,追逐更大的世界。
1993年,王文银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的一家国企工作,每个月拿着400元的工资。
那时候,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也就800多元,王文银拿的可以说是妥妥的高薪。
但这份工作的工资有上限,王文银不满足,他想要挣更多的钱,创造更大的事业。
当时的深圳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热土”,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涌入其中,追寻着各自的财富梦。
同样想发财的王文银怎会错过,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带着仅有的400元钱,坐火车、转汽车,花了小半个月去到了深圳这块宝地。
可一切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他手上的钱越来越少。最困苦的时候,王文银甚至住在了桥洞下面。
后来,他终于进入了一家港企做仓库管理员,这家企业做的是电路配件,正好他所学的专业与此有关,这份工作他做起来得心应手。
而且他不把自己看做一个打工者,无论工作多么繁杂,他都能做到最好。
公司几千件物料的编码,其他人能记住百个就不错了,但王文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编码全部熟记于心。
很快他便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赏识,破例将他连升7级,从仓库管理员直接升到总经理助理。
当上助理的第一年,他的工资加奖金就近100万元,后来他又陆续当过副总经理、总经理,经过几年的积累,他有了500万元的原始资金。
于是他果断辞职,开始创业。
1995年,王文银创办了携威实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专做电源制品的公司,也是正威集团的前身。
为了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王文银带着工人没日没夜的苦干,吃住都在工厂。
在王文银丰富的经验和不懈努力下,公司第一个月就做到了200万的销售额,第三个月更是直逼1000万元。
虽然公司发展一片向好,但此时的正威集团仍然不起眼。
如果王文银像一般创业者一样,让公司按部就班的成长,估计如今的正威集团还是一家小工厂。
还好王文银的3次“豪赌”,给正威集团插上了滕飞的翅膀。
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为了自保,都在低价售出工厂和设备。
正当整个行业都陷入恐惧时,王文银却疯狂了。
他不顾家人和公司高层的反对,拿出自己全部的流动资金, 甚至不惜贷款,收购了大量的设备和工厂。
等到全球经济复苏后,电线销量激增,携威公司赚的盆满钵满,从一家百万级的公司,变成了一家千万级公司。
这让本来十八线外的携威实业有限公司,一跃成为当地最大的电线生产企业之一。
不过,这期间王文银遇到了一件糟心事。当时,有一家下游公司拿了几百万的货,但都是赊账,导致资金没有及时回笼。
这件事严重影响到上游原材料的购买,后来,王文银跟供应商好说歹说,供应商才同意分期付款。
这件事令王文银意识到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最好能上下游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上。
1999年,王文银将携威公司正式更名为正威集团,并在香港注册。
正威集团旗下有包含了电线、电缆、塑胶加工生产等多家公司,总资产达到10亿多元。
虽然王文银的公司囊括了多项生产线,但没有一家矿产公司,离全链生产目标还很远。
不过很快,王文银就等来了改变的机会。
2003年,从消费品到原材料全面掉价,其中就包括铜,一时间大量铜矿排队低价售卖。
一直缺少原材料的王文银抓住机会,执意要在安徽铜陵打造一座超级工厂,既能提炼铜,又能搞加工。
他再次力排众议,在国内购入了多家铜矿、钨矿,资源储量高达3000多万吨。
不久铜价大涨,王文银身价再次暴增,最重要的是他打通了上下游的产业链,产值升至百亿元。
第二次的成功令王文银信心大增,5年后,他如法炮制,并将正威集团推向了新的高度。
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英国的铜到达10年来的最低价,王文银迅速以每吨2万多元的价格入手了四十几万吨的铜。
在美国、欧洲等地购入十几家铜矿企业,并在美国、新加坡、日内瓦三地设立海外总部。
之后全球经济反弹,每吨2万多元的铜,王文银转手卖4-8万元每吨,挣了2-3倍的钱。正威集团的营业收入在4年内,从166亿元飙升到1280亿元。
2013年,正威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的第387位,随后排名逐年上升。
截止到2016年,正威集团的矿产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有权开采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铜矿总储量在2400万-3000万吨。
对于这3次的成功,王文银自豪地说,“每一次危机都是机遇,让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
历经十多年,王文银将正威集团做到了行业龙头,下一步他又该走向哪里?
每一位资产大佬都不会只在一个领域折腾,他们会像“八爪鱼”一般,哪里挣钱,就将触角伸向哪里。
王文银也不例外。
在电源领域稳定发展后,王文银盯上了房地产领域,而他在房地产领域最好的朋友当属许家印。
为了能与许家印合作,王文银真是竭尽所能的对许家印进行“吹捧”。
最著名的就是王文银亲自提笔给许家印送的两幅字,一幅夸他是“非常之人”,做的都是“非常之事”。
另一幅字王文银将夸奖藏在字里横间,夸许家印“卓越且伟大”,真是一个敢吹,一个敢信。
除了嘴炮,王文银也拿出真金白银力挺许家印。
2017年,王文银拿出50亿元购买恒大股份,正威集团成为恒大的股东之一,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除此之外,恒大深陷危机时,王文银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恒大拉来投资。
8月14日,“中东土豪”纽顿集团拿出约5亿(约36亿人民币)美元战略投资,折合人民币36亿元。
而纽顿集团的老板吴楠与王文银关系密切,两人曾先后联合创办了两家公司。
但王文银在房地产行业的投入绝不仅限于此,他的“根”扎地很深。
正威集团曾经在全国各地以建设产业园为由拿了许多工业用地,在这个过程中,王文银发现拿工业地的同时,再拿住宅用地,住宅用地会便宜很多。
2009年,正威集团拿出1718万元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地产公司,叫“华汇置业”,王文银本人持股90%。
地拿到了,可王文银毕竟是房地产行业的“门外汉”,他对后续的操作并不熟悉。
于是,他便将自己手头的地卖出去,充当“二道贩子”的角色。
据公开报道显示,在兰州,华汇置业就设立了兰州天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兰州天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地产公司。
3年时间,它们就在兰州买下了最少19块住宅用地,后又在2017年,将其全部出售给恒大在兰州的置业公司。
当然,华汇置业还在济南、金华、湖州等地购置了大面积的土地,王文银的交易对象也增加了保利、嘉寓等多家房地产集团。
除了房地产行业,王文银还曾进军过半导体行业。
2021年7月,王文银唯一控股的上市公司九鼎新材,宣布计划收购中科迪高和九方迅达两家半导体公司,与正威集团旗下现有的科技公司联合,共同构建完整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
据说,当时这笔收购初步估算需要花费60亿元,但到2022年8月,因为双方的意愿不同等原因,这次的收购打水漂了。
至此,正威集团已经连续11年被《财富》列为世界500强。
2023年,正威集团以超过6000亿元的营业额,排在500强的第124位,王文银的个人财富也达到上百亿。
看起来王文银和正威集团的一切都很美好,但背后真的如此吗?
正威集团虽然体量庞大,但它一直未上市,导致它的资金实力与资产状况并不透明,为此引来了许多质疑。
最先遭到质疑的是正威集团铜储量。
正威集团拥有巨大的铜储量,但是世界知名的大型铜矿却没有一个是正威集团的,那他的铜矿在哪里?
其次,正威集团宣称在全国各地兴建产业园,比如,正威国际曾宣布已签订合约,要在徐州建设一个新材料产业园,在江苏也答应出资100亿元建立光电显示偏光板产业基地。
然而,这些项目却一直没有建成。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正威是打着建产业园的旗号,为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圈地。
同时,正威集团还发生过多次动产出售事件。
2019年,山东正威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5亿元的价格被王文银卖出;2020年,安徽宿松汉玉矿业有限公司又以2.3亿的价格被卖给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这还没完,今年,正威集团旗下多家公司股权被冻结,搞得王文银焦头烂额。
5月,河南龙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3500万元股权被冻结3年;
7月,安徽全威铜业控股有限公司、深圳翼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等股权被冻结,冻结期限还是3年;
10月,深圳市诚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又被冻结9亿股权,冻结期限3年。
除此之外,王文银的资产逐步缩水,本人也被多次限制高消费。
2017年至2019年,王文银的资产从893.7亿元降到650.5亿元,三年蒸发了200多亿。
去年9月,正威集团在河南有一笔4362万元的纠纷,王文银明明有能力偿还,却不愿偿还,被相关部门列为了失信人员。
今年8月,王文银又因与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的纠纷,被限制高消费。9月,王文银旗下公司与项目工程总包方存在纠纷,再次被限高。
虽然不久后,王文银的限高就被取消了,但集团实际控制人一再被限高,不但会影响企业的声誉,还会劝退许多有合作意向的公司。
两度被限制高消费后,王文银卸任了正威集团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由孙学勇接任。
王文银曾说,“当危机和机遇来临时,看到危机和机遇的人可能70%,知道危机和机遇趋势变化的人10%,能够把握危机变化趋势拐点的人是万分之一。”
显然,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万分之一,只是不知道这次,他还能否将危机变机遇。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