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打造一个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
从几乎没有产业基础,到初步建成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三大板块;从仅有零星企业,到聚集近80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航空产业实现产值超90亿元;从经济发展缓慢的小镇(石板滩),到承担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生产任务、建成亚洲最大热表处理中心的产业高地。
这样的大步跨越,成都市新都区仅仅用了4年!
10月18日,工信部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成都市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成为四川4个上榜集群之一。
成都市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的成功源于三个方面:
1
始于“成飞”,不止于“成飞”
新都区是成都的传统工业重地,涵盖28个工业门类,但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产业转型面临新赛道的选择。新都航空产业始于“成飞”生产基地建设。新都区投资建园区厂房,引来链主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入驻,带动产业链企业带设备入园。从2019年4月开工,到2019年9月下旬基地首个产品下线,原本至少需要3年的建设工期压缩到半年。
航空大部件产业园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160亿元,“成飞”成为首家链主企业。“成飞”以订单优先权为指挥棒,集聚了长之琳、永峰科技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建设128条生产线,22家企业及功能性平台项目投产,具备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包装发运”全工序制造交付能力,围绕“成飞”构建起1小时全链条配套圈,开辟民用大飞机新赛道,首台C919机头于2022年10月下线并交付。
牵手“成飞”后,新都在航空产业圈有了相当“地位”,联手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打造航空发动机产业园,主打产品是反推短舱。2023年6月,首台全国产化反推短舱整机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下线。
自2020年10月,新都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共建的中航发涡轮研究院科创中心投用以来,累计吸收、集聚高能级团队57个、高层次人才100余人,转化应用技术50项,落地产业化项目14个。新都区围绕航空制造的关键共性工序需求,投资20亿元建成热表处理、检验检测、产品交付、智能物料“四中心”,企业降低了成本,园区增强了对企业的粘性,也减少了整体投入和能耗排放。
2023年上半年,新都区到西安、沈阳、南昌等地与航空工业龙头谈合作,15家企业成功进入省外总体单位供应链。
2
始于航空,不止于航空
新都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从航空产业“主链”入手,拓展智能装备制造“辅链”,形成了“主链拓辅链”的发展思路。
例如,成都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可以用作人工髋关节替代件(“股骨柄”),成立于2013年的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除了生产飞机蒙皮外,还为船舶提供螺旋桨等零部件,而这些“辅链”产品都是同一类型生产线上造出来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一种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的机床,对航空、航天、军事、科研、精密器械、高精医疗设备等行业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如何拓展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对抗市场风险,提高发展韧性,新赛道就是数控机床。新都区联合上海交大、拓璞数控、深思有形,共建总面积800亩、总投资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打造“两院一中心”(成都工业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成都智远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国产化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示范中心),研制航空航天高端机床总装、高档数控系统、大型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等,园区已集聚台正机床、阿诺刀具等12家国内隐形冠军。
3
始于新都,不止于新都
随着C919投入运营,总订单数已达到1061架。一架C919客机有724根线缆、2328根导管、总长近80公里的管线,零部件总数达250万个,万亿级超级市场呼之欲出。上海、西安、成都、南昌、沈阳等地,均为航空工业制造企业集中地,随着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制造投用,这些地区都将成为受益者。
成都航空制造产业除了布局新都区,还有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市青羊区等区域。根据《成都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成都构建以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为核心,以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为新增长极,以高新航空经济区、双流航空经济区、淮州新城等为多点的“一核、一极、多点”航空产业总体布局。
2023年3月,四川天府新区与成都市青羊区、新都区签约共建天府动力源重点片区,携手打造全国策源转化能力最强、产业链条最完备、上下游协同配套效率最高的航空全产业链。四川天府新区侧重于航空领域基础研究,青羊区专攻航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新都区聚焦航空发动机、航空大部件和民用大飞机3个领域。
来源:江湾瞭望
责任编辑:陈 燕
审 核:蔡成浩
点点赞
点在看
泰州知道,泰州人都知道
↓↓↓